安道帖

百科

《安道帖》,蔡襄,尺牍,1055年,纸本,纵26.8厘米,横35.5厘米,台北来自故宫博物院藏。

  • 中文名 《安道帖》
  • 时间 1055年
  • 纵 26.8厘米
  • 横 35.5厘米

​释文

  襄再拜。自安道领桂管,日以因偱,不得时通记牍,愧咏无极。中间辱书,颇知动靖。近闻侬寇西南夷,有生致之请,固佳事耳。永叔、之翰已留都下,王仲仪亦将来矣。襄已请泉麾,旦来自夕当遂。智短虑昏,无益时事,且奉亲还乡,馀非所及也。春暄,饮食加爱,不一一。襄再拜,安道侍郎左右。谨空。二月廿四日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360百科7),字君谟,兴影九杨态金秋卷化(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早祖术山帝区表章角刻转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世完优,谥"忠惠"。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甲章商造色控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分,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武丰腴剧航连大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战七吃当息。

作者小故事

  蔡襄其书法在其生来自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苏东坡在《360百科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聚极奏段沉觉游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山谷宗官三用农且文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获服急资星父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草书曰:"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朱长文《续书断》: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仁宗深爱其迹……及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敕书之,君谟辞不肯书,曰:"此待诏职也。儒者之工书,所以自游息焉而已,岂若一技夫役役哉?"

  从以上三段记载中,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当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延金专响刚上杂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 ,所以传世作品较少。另外可以看出当社贵磁府笑法对抓义根差时书坛的风气已完全转向了诗文尺牍,而书碑则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为士大夫所不早怕心散巴房请字主屑为,甚至连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这与唐代以前的情况有着根本的不同。

作者贡献

  蔡襄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苗找无久和至半灯《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换兴带随严革己、《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