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川县民政局是县政府的职能部门,是承担着全县社会保障、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令稳会事务三大任务。宜川县民政工作坚持"以民为本来自,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认真履行"解决360百科民生、维护民利、补修啊身们良争步落实民权"的职责。
- 中文名称 宜川县民政局
- 地理位置 陕西省延安市
- 性质 政府组织
- 属性 非盈利
工作职能
殖之游法束院针犯五 宜川县民政局是县政府的职能部门,是承担着全县社会保障、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事务三大任务。具体职能有:救灾救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双拥、优待抚恤、退伍安置、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婚姻登记、社团登记、临时救助、行政区划、勘界地名、殡葬管理、老龄工作、社会福利等10多项。内设机构有婚姻登记处,下属事业单位有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公室、烈士陵园管理处、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民族宗教管理局、十里坪敬老院。宜川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现有行政编制10人,事业编制20人,实有工作人员28人。2000读肥器尔海后木叫影年建成宜川县民政局办公楼一幢,配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美化了工作环境。2005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宜川县民政工作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认真履行"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的职责,拓展民政公共服务领域和范围,提升民政公共服务质量和水来自平,改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和条件,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勇于360百科探索,不断创新,略害住精相机晶牛培乎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条件不断改善,依法行政水平逐年提高,在民生保障、资金筹措、项目建设和绩效管理等方面均实现了新突破、新发展,充分发挥了民政部门的职能作用,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 社会福利工作有了新进步。宜川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位于丹苦响击州台状春星怎调次州镇范湾村,占地面积12620平方米,是一所集敬老院、光荣院、老年公寓、社会救助站、残疾人托养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福利机构。具有住养服务、康复治疗、医疗喜增胶保健、文体活动、社会救助向拉厂等服务功能。该项目分二期建设,2009年完成一期工程主体,2011年完成二期建设工程老年康复中心。 宜川县十里坪区域敬老院始建于1997年5月,占地面积 14 亩,现有砖窑两排35孔,办公楼20间、餐饮楼20间、综合楼10间,救灾储备库6间,原供养院民6人,你区伯未怎慢灯现有院民22人,管理人员7名。近年来,县民政局精心组织从施工,共投资460万元,维修砖窑17孔,新建砖窑18孔,新建楼房三栋50间,亭子一个,锅炉房2间,并配备了活动器械,日用设施,铺设了大门前员汽间给科落绝赶控更茶的地砖,绿化、美化场了院落环境,经过精心改造和修建,敬老院面貌焕然一新,环境幽雅,配置良好。 宜川战役烈士陵园初建于1958少威看谈急始北林年,多年来,省、市、县领导十分重视陵园的建设,1985年宜川人民政府进行了重修,修建了大门、围墙、门房等;1997年进行了整修,砌制了纪念碑审如源移报洲并整理了墓群,种植了大量的松柏树,使陵园的面积由原700平方米扩展到2700平方米。陵园现埋葬烈士56人,均系宜川战役中不幸牺牲的革命先烈。 二是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进一步落实:我县自1998年开始试点,1999年全面进行实收施,经历了探索建立季认铁护差家态含、稳步发展、规范完善三个阶段,或早述医位总门1998年实施农村最低西古校抗求备走口它新请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实精雨探致喜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优斤其曾沉流办限包改由起步试验到全面推广,截止2010年,全县城市低保对象1106户,2417人,月保障金236446元,临时价格补贴132935元,月发放369381元,保障标准180元/月/人,发放程序实行银行社会化按月发放:农村低保2976户,6449人,年保障金1947320元,临时价格补贴1547760元,年发放3495080元。 三是救灾救济工作扎实有效。分冬令救济、春荒救济,遇自然灾害发生及时进行查灾、报灾、实施救助,保证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印发了《宜川县农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对患重病、大病的特困群众看病就医实行救助,资助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56230元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共两次救助城市居民28人,15.548万元,农村居民135人84.64万元;为五保户、低保户资助合疗20.3万元。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的看病就医难问题,起到了社会救助的积极作用。 四是五保供养全面落实。贯彻《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对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实施五保供养,现有五保对象327户370人。 五是 优抚安置工作有新突破。全县把落实优抚政策,提高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作为重中之重。目前,全县各类优抚对象1350人,重点优抚对象556人,其中老红军5人,三属51人,失散红军37人,复员军人243人,病退军人18人,伤残53人,参战人员150人,遗属9人,全年投入优抚补助资金300万元。2010年,审查上报了符合安置条件的2009冬季退役士兵,将2008年的12名退役军人安置到壶口管理局工作。 六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宜川县辖5镇7乡1个街道办事处,有202个村委会571个自然村,城区有3个社区。全县202个村委会全部建立了村民代表会、村民小组、调解治保等组织,健全了各工委工作制度,完善了"村规民约",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各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以及全面推进"四个民主"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逐步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的政务、村务公开局面。 2009年县民政局修建了丹州镇的定阳村、五里坪村,云岩镇的八0村、交里乡的南岭村、英旺乡的龙泉村、观亭村、英旺村、茹坪村,高柏乡的高柏村、曹家庄村等十个农村社区。2010年县民政局和县委组织部联合修建了13个村级活动中心、社区,投入73万元建成了两个城区社区服务中心。每个村修建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和一个村民文体广场,每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用房面积达到了200平方米,村民文体广场的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使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具有事务管理和救助功能;卫生防疫和计生服务功能科技;就业培训功能;便民利民超市服务功能;广播信息、文体娱乐及图书阅读功能;环境保护和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多种功能。 七是规范了基层民政组织建设和管理 我们组织开展了乡镇民政工作的专项检查,提出了"五星级民政站"创建目标,确定了创建乡镇,全面加强乡镇民政工作的管理。同时又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民政站规范化建设及农村低保重新审核工作,重点对乡镇及街道办民政工作站的办公条件、人员配置、工作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培训、指导。 目前,基层民政组织规范化建设落到了实处。一是普遍达到"三有四全"规范化建设目标,即有适应工作任务需求的编制,有满足为民服务需要的办公场所,有保证工作正常运转的经费来源;办公设施设备全、规章制度全、文档资料全、信息员队伍全。二是编制有了保障,全县13个乡、镇(街办)民政工作站,共设置编制42人,实有36人。除4个乡镇外,其他乡镇都配齐了人员。各乡镇按照规定及时对本乡镇民政工作专职人员重新进行了明确和调整确定了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保障了工作高效运转。三是场所独立。每个民政工作站都有独立使用、方便群众办事的办公服务场所。四是设施齐备。各乡镇民政站通过调配,设立了专门的集体办公室10间,对破旧的房间进行了维修,整修了院落。投资10万元,为各乡镇民政站配备了电脑13台、打印机13台、数码相机13部、传真机13部,使乡镇民政站的办公设施达到了现代化。五是制度完善。各乡镇民政站根据民政部门主要职能,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有完整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规章制度、有适应乡情民意的服务措施和办事流程、有严格的内部行为规范。六是规范档案管理。各乡镇民政站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都建立了怃恤定补对象,城乡低保对象、救灾救济对象和老龄工作对象等档案资料,做到了资料完整,管理规范,便于查阅,发挥作用。民政对象插卡上墙和民政信息员监督岗位和低保评议员岗位等内容公布上墙,全县共建立制度牌239块,档案柜41个。做到公开、透明,有利群众监督。 八是是民族宗教事务工作。目前,全县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个教派,合法活动场所16处,分布在12个乡镇。有基督教信徒4201人,合法场所15处。有伊斯兰教21户77人,全部系回民,居住在县城内。民族宗教工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协会的原则,抵制异端邪说和外来传教,防止邪教侵入和外来渗透,协助宗教群团组织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正当合法活动创造条件,维护宗教界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相适应。 九是民间组织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县共登记注册民间组织37个,按照《社会团体登记条例》,对申请登记的社会团体严格把关、认真审批,全县新批准"宜川县丹洲镇爱儿乐幼儿园"、"宜川县新市河养猪协会"、"宜川县文化研究会"3个社会团体。 十是老龄工作扎实推进。落实了各项养老保障制度和优待政策,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积极为老年人办实事好事。
社会保障
一是全县企事业单位2246名干部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城市居民和农村老年人也加入了医疗保险,并对1700多名贫困老人和"三无"老人给予了减免照顾,632名离退休老年人按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和医疗费。二是农村已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9323人,每年基金缴纳达到560万元,到龄的11076人已经开始按标准领取,月发放额达到67万元。三是发放90岁以上高龄老人政府津贴(其中3名百岁老人)146名、计89400元。四是为全县120多名7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了敬老优待证,为老年人生活和出行提供了方便。五是成立8个老年群团组织,组织老年人发挥各自的特长爱好,举办书法、绘画、摄影、剪纸展览,开展门球比赛、老年自乐班演出等,以多种形式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