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监狱

百科

乌托邦的监狱首先是来自一座岛屿,为汪洋所包围和保护。唯一的入口是深藏于海岸线内部的一处港代烟花报围线圆系宽口,"港口出入处甚是险要,布满浅滩和暗礁(托马斯·莫尔,《乌托360百科邦》,第48页。本文中所有引用文字,均来自《乌托邦》一书的中参纪批末之知常味译本原文,作者托马斯·莫尔,翻译戴镏龄,商务印粉哥目树低季选束临书馆1982年版。)"。外人不经监狱方面权威人士的引航,想进入港口完全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抗稳指设易永发垂情。他们不是被激流中的暗礁击破船腹,就是被监狱岛的卫士们炮轰船沉。

  • 中文名称 乌托邦监狱
  • 外文名称 Utopia prison

  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来自的好事情,或者是理想化不可触及的地方。今天乌托邦往往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它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时它也被用来描360百科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你雷续松决谓变成实现的尝试。往往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等。监狱(prison),监禁犯人的处所.乌托请读零续威迫急抗邦7号监狱(Utopia prison 7)是指被监禁在一个理想化的地方,是基于残酷社会现实下的逃避心理。

乌托邦

  乌托邦思想 送局力我金完似托邦思想是理想的一个完善,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另一个说法是eu是好的意思,topos 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 。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安新置想格械证林呀信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 乌托邦与历史 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句守何身片依括民)(它是最早的真正乌托邦)中所显示的,通常某目的是:借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径脸岩题乎承苗声吃了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亮投套头宗源宣轴娘若干根本性质。在某些其他的场合,例如摩尔(Sir Thomas More)的能急找松伯河岁距费《乌托邦》(Utopia科根写课自策斤条,1516),其目标则主要是批判和讽刺:刻雨肥群具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谴责后者。只有极少数的乌托邦作者––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往此king Backw合占击液技球须座今任灯ard,1888)即是佳例––企图根据其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就其本质而言,乌托邦的功能乃是启发性的。 直到十七世纪之前,乌托邦一般均被置于地理上遥远的国度;十六与十钢测笔非费计七世纪欧洲航海探险的发现,使人们大为熟悉这个世界,因而使此一有用的设计销声匿迹。自彼时起,乌托邦所处的空间或移到外仍右气生色弦校细太空(十七世纪开始有月球之旅)、或海底(像经常发现的传说中沈没於大西洋的大陆文明)、或者地壳底下的深处。然而渐渐地乌托邦就由空间的转置变成时间的转置,这一进展最初是由十七世纪的进步观念所鼓舞,之后则被李尔(Lyell)的新地质学和达尔文(Darwin)的新生物学中钜幅扩张的时间观念所鼓舞。,乌托邦不再是较好的空试收各须策同物间,而是较好的时间。威尔斯(H.G.Wells)乘著他的时光旅行家航向数十亿年后的未来,史德普顿(Olaf Stapledon)在《人之始未》(Last & First Men,1930)中,则用二十亿年的时间比例来表示人类朝向全然乌托邦境界的攀升。 乌托邦与现实 从空间到时间的转置也使乌托邦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学的现实主义。乌托邦此时被置于历史中,然而无论距离乌托邦的极致之境是何等遥远,它至少可呈现出:人类或许是无可避免地正朝向它发展的光景。十七世纪科学和技术的联结加强了这个动向,例如培根(Bacon)的《新大西洋大陆》(New Atlantis,1627)和康帕内拉(Campanella)的《太阳之都》(City of the Sun,1637)中所表现者。随著十九世纪社会主义(它本身即深具乌托邦色彩)的兴起,.乌托邦主义便逐渐变成关於社会主义之实现可能性的辩论。贝拉密以及威尔斯的乌托邦(《现代乌托邦》〔Modern Utopia,1905〕)皆是为正统社会主义辩护的有力著作;但是摩里斯(William Morris)则在《来自乌有之乡的消息》(News form Nowhere,1890)中提出了另一种吸引人的讼法。这个异种的替代说法乃因"反乌托邦"(dystopia 或 anti utopia)的发明而出现,此乃对所有乌托邦希望的逆转和猛烈的批评。这个观念由巴特勒(Samuel Butler)反达尔文主义的《鸟有之乡》(Erewhon,1872)一书所预示,而在1930和1940年代达到了顶点,尤其表现於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和欧威尔(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1949)这两本书中。在这暗淡的年代理,只有史基纳(B.F.Skinner)的《桃源二村》(Walden Two,1948)维护著乌托邦的火炬使之不熄,然而仍有许多人在这个行为工程(behavioural engineering)的,乌托邦中察觉到比最黑暗的反乌托邦更可怕的梦魇。但是乌托邦主义却在1960年代强而有力地复活,例如像马孤哲(Herbert Marcuse)的《论解放》(An Essay on Liberation,1969)这样的著作;而在未来学和生态学的运动中也可见其蓬勃的生气。 乌托邦的意义 乌托邦关于未来的幻想的作用不仅仅是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而且还提供了代替现存社会秩序的东西。因而它的作用不仅在于使人们意识到现状的不完美,而且也促使人们按照乌托邦的理想来改造现状。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