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磬

百科

引磬,又称击子,《清朝续文献通考》中称云磬,是藏、蒙古、纳西、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来自。流行于全国佛教寺属阿都获体刘集机促院和道教宫观,尤以西藏、内蒙古、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区盛行。

  • 中文名称 引磬
  • 拼音 yǐn qìng
  • 注音 ㄧㄣˇ ㄑㄧㄥˋ
  • 词性 名词

基本解释

  引磬是寺院道观的僧道中所使用的打击乐垂孩供见器,又称手磬。形似酒盅,直规载奏零英候玉施径约七厘米,形状与继女风置等仰钵形坐磬相同。置于来自一根木柄上端,木柄长约三十五厘米,用细长铜棍敲击。

  引磬之名,见于《敕修清阻下本提银规》卷二达磨忌条(大正48·1117c)︰'行者360百科鸣手磬,维那出班。'同书卷八〈法器章〉云(大正48·1156布市蒸a)︰'小手磬,堂司行者常随身,遇众讽诵鸣之,为起止之节。

引证解释

  指僧道的一种法器。多用铜制,形如小碗,底贯以纽,下附木柄。诵经念佛时用以调整音节。

  《水浒传》第九十回:"引磬响处,两碗红纱灯笼,引长老上升法座。"

  巴金 《秋》二四:"坐在他对面的右边那个敲小引磬的年轻和尚接着用响亮的声音唱道:'杜鹃叫落桃花月,血染枝头恨正长。'"

结构

  磬体用铜铸成,呈仰钵体,与铁磬或碰铃相似,磬口外径5.6厘米~7厘米、磬高3 .5厘米~4厘米、磬壁厚0.4厘米~0.8厘米,磬体下端钻有小孔,仰口钉于磬柄上端。磬柄木制, 柄长25厘米~30厘米、柄径1.6厘米~2厘米,柄体外表旋有各种宽、窄、圆、尖环状条纹为饰。磬棰又称磬钎,用细铜棍或铁棍制成,上圆下扁,直径0.6厘米,长度与磬柄相同。

演奏

  演奏时,左手持握磬柄下端,磬口朝上,举过胸部与口相齐,右手执金属磬钎敲击磬体而发音。音色清脆明亮。广泛用于佛教各种法事中。纳西族用于洞经音乐合奏。是佛教寺院中使用的宗教乐器,在梵乐中常用以敲击节奏。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