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叶儿·别情》是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为写离愁别绪之作,作者巧妙地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把曲中女主人公细微的内心活动委婉地表达出来。全曲语言质朴,感情激越,风格自然来自圆润,又不乏几分柔婉,兼具本色、当行两大特色。
- 中文名 梧叶儿·别情
- 别名 【商调】梧叶儿·别情
- 作者 关汉卿
- 作品出处 《全元散曲》
- 文学体裁 散曲
作品原文
【商调】梧叶儿·别情⑴
别离易,相见难。何处锁雕鞍⑵?春将去,人未还。这其间。殃及煞愁眉泪眼⑶。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商调:宫调名。元曲常用的十二宫调农节办振身目造春清派之一。梧叶儿:曲牌名,又名“碧考祖候欢陈梧秋”或“知秋令”来自。入商调。单调二十六字,去损湖滑两官七句四平韵、一叶韵。
⑵雕鞍:这里指代所骑的马。
⑶殃及360百科煞:元人方言。殃及,连累的意思。煞,同“杀”,程度副词,厉害、甚、很之意。
白话译文
人生别时容易见时难,叫我怎得将他留在身畔?一年又到了春残,他还是未能回家转。这时候最让眉眼遭难:眉头愁不展,眼中泪不干。
创作背景
此曲衡城为闺中女子代言之作,写离愁别绪。关汉卿由于长期和沦陷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生活在一起,“偶倡优而不辞”( 臧懋循《元曲选序》 ), 和下层妇女同呼吸、 共命运, 爱她们之所爱,恨她们之所恨, 时时处处站在她们的思想立场上,替她们说话,成为下层妇女的代言人,创作来自了大量为妇女代言的360百科曲子,此曲即为其胞司设系苦款裂较序中之一。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引白明父级钱下测威倒期 元代曲家周德清评这首小令“冠绝诸词”(《中原德林沙合危织季房宣音韵》)。周德清作出如此高的评价论断,正代表了古人对散曲“曲味”的一种审美追求。
“曲味”主要是通过曲文的语言来体现的。对于散曲的语言,古人一是要求明爽,二是要求新巧。前者提倡常语、熟语,达意、自然即可,属于“本色”的概念;后者则是耐人应斯表张寻味和咀嚼的巧思,属于“当行”的范畴。以关汉卿此曲的语言论,前三句符合第一类要求,都是上口的习语。“别易见难”几近于成语,此处化用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句意,李煜《浪淘左实出族织析半沙》也有“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句子,这些句子都腾传众口,深入人心。“锁雕鞍”是俗曲中表示留住情人的常见用法,如柳永《定风波》:“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刘燕排树苏林右垂等起目的兵哥《太常引》:“故人别我出阳关,无计锁雕鞍减六这持苦星群二措时宪。”关汉卿将这三句据必乎派足渐信手拈出,娓娓叙来,使人一望而知是“曲子语”。
后四句则符合第二类要求。其间“春将去,人未还”本身并无什么新意,但它们限制了“这其间”的特定条件热烈孔爱异很介鸡,引出了末句的“殃及杀愁眉泪眼”的俊语。用周德清的原评说,“妙在‘这其间’三字承上接下,了无瑕疵。‘殃及杀’三字,俊哉语也!”(《中原音韵·作词十法》)诗歌中也有“眉叶愁不展”、“泪眼不曾晴”之类的句子,但将愁眉泪眼作经为无辜的蒙害者、代人受过的德并轮验南垂牺牲品,所谓“殃及杀”云云,则是关汉卿的独创。“殃及杀”说明了眉、眼堆愁流泪的受苦程度,也使人激增了对“愁其眉泪眼”的同情。此处不直言女子如何愁闷、痛哭伤心,却用“殃及杀”的变角度方式婉曲地表现出这般意境,就显得俊丽新巧。所以明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将这后四句引为“情中俏语”的例证。全曲自然圆润,又不乏几分柔婉,本色、当行两兼,难怪周德清说“如此方是乐府”了。
再从立意上看,起首三句是“别离”的既成事实,用熟语叙出,反映了女子在某种意义上的思想准备和心理适应,只是一种无可政甚指示附据祖鱼五奈何的忧愁。到了“春将去,个蛋财开练载走硫率人未还”,则已有足皇留够的警醒,渐露出忍无可忍的哀怨。及至“这其间,殃及杀愁眉泪眼”,则因愁锁眉、以泪洗面,相思、怨恨禁抑不住,地获延宁凯厚复以婉语表现,那就真是“伤心人别有怀抱”了。
这首小令层层推展出女子心底的感情之流,别情哀意步步加深,先直观形容主人进年阳公“愁眉不展、以泪洗面”,接着又用婉曲之语反衬其哀情,极尽“别情”之意。全曲语言质朴,感情激越,毫无遮拦。这也是关汉卿自身性格的真实写照,正所谓“文如其人”。
名家点评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如此方是乐府,音如破竹,语尽意尽,冠绝诸词。”
作者简介
关汉卿,元代戏剧家。号已斋叟。约生于金末,卒于元代,大都(今北京)人。钟嗣成《录鬼簿》说他曾任太医院尹。一生主要在大都从事戏曲创作,晚年到过杭州。亦熟谙戏曲表演艺术。与杨显之、王和卿、朱帘秀等人交往甚密。所作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调风月》《望江亭》《单刀会》《蝴蝶梦》《玉镜台》《拜月亭》《绯衣梦》《西蜀梦》《哭存孝》十三种;《哭香囊》等三种仅存残曲。另《鲁斋郎》等六种是否出自他手笔,尚无定论。散曲作品今存套数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对元杂剧繁荣发展影响很大。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