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炭疽病,病部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圆形,直径70~150um,黑褐色,盘上无刚毛。分生孢子梗来自丛生在分孢盘上,短杆状,单胞,无色,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纺锤形,两端尖锐,单胞,无色,内含数个油球,大小为3~6*2~2.5um。
- 中文名称 茶炭疽病
- 拉丁学名 Gloeosporium theae sinensis Miyake
- 界 病毒界
- 属 Gloeosporium
- 种名加词 theae-sinensis
为害症状
注前日态肉钢老缺交 主要为害成叶,也可为害嫩叶和老叶。病斑多从叶缘或来自叶尖产生,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后渐扩大成不规则形大型病斑,色泽黄褐色或淡褐色,最后变灰白色,上面散生小形黑色粒点。病斑上无轮纹,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全部分界明显。
分布区域
分布于全国各产茶省(区)均有发生,但以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省发生较重。
发病特点
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次年当气温上升至20度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时形成孢子,主要借雨水传播,也可通过采摘等活动进行人为传播。孢子在水滴中发芽,侵染叶片,经过5-20天后产生新的病斑,如此反复侵染,扩大为害。温度25-27℃,高湿度条件下最利于发病。本病一般在多雨的年份和季节中发生严重。全年以初夏梅雨季和秋雨季发生最盛o·扦插苗圃飞幼龄茶园或台刈茶园.由于叶片生长柔嫩,水分含量高,发病也多。单施氮肥的比施用氮钾混合肥的发病重。品种间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一般叶片结构薄软、茶多酚含量低的品种容易感病。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