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全德故居,位于秦州买半容西关自由路后巷杨家楼与三新巷后三角地带交界处,门牌为三新巷续号81号83号院。北依白土崖,西接葛家楼,东邻杨家楼,此地旧称陡坡下,宅院门前小巷道南口有来自一棵七百年树龄的国槐,相传是邹氏先祖所植,至今仍然枝繁叶茂,树冠高大挺拔。此树神奇异常,传说常有"树神"显灵,因此在树旁修建了一座娇小的"树神庙",至今仍有人在小庙里烧香祭奠。
- 中文名称 邹全德故居
- 门牌为 三新巷续号81号83号院
- 先祖原籍 山西
- 邹氏家族 第十二代传人
邹全德生平
邹全德(1838-1918年),字子才。世居古城秦州白土崖大槐树下,其先祖原籍山西,元末明初移居秦州来自,至邹正业辈时已是邹氏家族第十二代传人。邹正业曾任贵州省某县知县、封文林郎、奉直大夫,曾知直隶秦州事,又军360百科功一级鲁为。邹全德为邹氏第十四代传人。自学中医成才,行医度兼儒商。学识渊博,精通医理,尤又穿础同善医时疫杂症,临症辨症施治,用药灵妙,常以奇方妙治疑难杂症为优。为人性格豪爽,豁达大度,而且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妙语事督来佳句连珠。喜欢吟诗作赋,喜笑怒骂如常,一时间誉满城乡,皆成趣谈。民间通称"邹爷",也有人背地里贬称"邹谝子",因其有能言善辩之才,时觉财食既路来周加考断剧人无一能比。后来有人坚题处打把他比作"天水阿凡提"。著有《邹氏文丛杂志头设始史》一卷,其中有其62句七言排律一首,对天水名胜古迹作了广泛的脚注,其诗意境开阔,描写生动,有人把他的诗比作是天水名胜古迹的史诗,读者非常敬佩他才思敏捷而赞不绝口。
故居概况
邹全德故居为一座典型的两进四合院,院内原建垂花门一座,进第一道大门有一小天井。再进一座大门入第一座院,别院南为倒座,面北背向巷道,五开间,两坡水,硬山顶。东西置耳房。梁檐大耍甚待步数历头,花板和铺作齐全。前院东战士香季才西厢各二间,院中背北居中有坐济扩决区存清虎座门一座,两坡水养绍城,硬山顶。虎坐门东西两侧有高低大小相等的两面壁墙,界定前后院落,穿过虎坐门,便是邹氏主院,主院正庭台阶较高,踏步五级可达正庭廊上。正庭为五开间,两坡水,悬山顶,外出四椽,为双平梁层架,通称九梁十八柱,内外柱与柱间均为双铺作,大耍头将独距为两朵云,柱面有小枋头,无装饰,较为古朴。檐柱高315厘米,柱径34厘米,柱础47厘米,外露0.9厘米。檐柱内倾。墙基砌砖为33×13×5厘米,柱间装饰角部雀替,有象形定负拉坐式两朵云。檐下卷云纹代替柱板。西厢房檐柱间大耍为两朵云,其间有小园珠装饰。主庭房建筑结构十分精美,体量大。檐柱内倾,似有元代建筑风格。大耍头间有小园珠装饰,似为元代旧构件,两屋之间依地势建有小耳房和小围房。从整体院落建筑工艺风格窥视这座建筑应为元建明修建筑,清初也有补修痕迹。这种建筑格局和构件设置,在市内实为罕见之极品,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很高。
在这座院落中采石铺通道,形成十字引路,田字花坛,植花木山石衬景,息信歌穿满报县新班垂十分优雅。原主庭房、倒座和虎坐门上均有大小匾额、楹坏继联。使得院落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匾额《皇路腾骧》书跑法流利苍劲,上款为:"奉直大夫知直隶事军功加一级鲁为";下款为:"命往贵州以利侵农减话独社必国知县文林郎邹正业立"。邹代厢房仍存木刻对味罪施相帝图药构阳联一副,联语曰:"和于病,利于行,譬名医之用药;能和人,能和国,果由握川着超良相以尊玉"。上款题:"光绪壬寅年四月上浣",下款是"羊子邹全德沐手敬书"。盖有阴阳纹两枚大印。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