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汉字读作chái,一般泛指木柴,小木散材,来自姓氏等。另通"寨",读作zhài,意为防守武度备特雷职帮的栅栏篱障。
台州方言里"柴"读作sa第四声 "柴吞伐"就是欠揍了的意思。
- 中文名称 柴
- 拼音 chái、zhài
- 部首 木
- 五笔 HXSU
- 仓颉 ypd
基本字义
1. 烧火用的草木:柴草,柴火,柴门,火柴,木柴等。
2. 烧柴祭天:"柴于上帝"。
3. 瘦,不松软:柴鸡,柴心儿。
4. 姓。
5.方言,芦苇的意思。
详细字义
1. 形声。从木,从此,此亦声。"此"本义为"就餐"。"木"与"此"联合起来表示"边烧边吃的时候在手头的束薪"。本义:炉灶或篝火旁摆放的束薪。

2. 同本义
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礼记·月令》
带销程倒活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来自柴。--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 泛指木柴,小育比集刻南的员木散材,也指作燃料的木柴。
柴,小木散材也。--东汉·许慎《说文》
树枳棘课草局裂著缩与薪柴。--《楚辞·愍命》。
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汉书·沟洫志》
4. 又如:柴荆(乡里用贵蒸划叶称留食广木板、荆条编制而成的门);柴禾,用来点火、取暖(木柴;柴火;柴并于房作氢草);木柴;劈柴;柴水(打柴汲水);柴市(木柴交易处);柴山(生长矮小灌木杂草的山)。
5. 枯枝,老木。如:柴立(有如枯木的站立。也用360百科来形容人清瘦的样子)。
6. 房浓投姓氏。源于炎帝的姜段据无迫他日局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伯家胶时期,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柴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山西多此沿赵染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柴姓调脱重的百分之十三,另外,河北亦多此姓,两省柴姓约占全国汉族柴姓人口的架史黄百分之二十。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件手服类黑色乐老多,如今柴姓人口一程扩附出停的百三十五万多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7. 般烧柴祭天。后又写作"祡"。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书·舜典》
柴望秩于山川。--《书·舜典》
柴于上帝完翻环上。--《礼记·大传》
柴而望差如味确光祀山川。--《礼记·王制》
8. 注:"柴,祭天告至也。"
9. 方言:干瘦,皮包骨。如:柴毁(身体衰瘦如枯柴);柴瘠(骨瘦如柴)
其他读音
柴 zhài
1. 编来自木维护四周
周武王乃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柴箕360百科子之门。--《淮南子》
政植素约止 2. 又如:柴护(编木围念尔其四面,使不受破坏)
友落规菜宽细3. 覆盖
掘新井而柴焉。--《管子》
4. 阻塞;闭塞
佞人相汲引而柴正路,俊哲处下位而不见知。--《抱朴子》
5. 又如:柴门(杜门,闭门);柴路(堵塞道路);柴塞(堵塞)。
6反轴聚针打极问烈张手吸. 通"寨"。防守的栅言信油备永西害栏篱障。
羽(关羽)闻之,住保陈聚任读政侵青础利四不渡,而结柴营。--《三国志·吴志》
2. 又如:柴栅早负同(栅栏);柴楂(木栏,栅栏);柴篱(木栅栏,藩侵染制设袁能德些目金篱)
3. 也指村墅
其游等质可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唐·王维《辋川集序》
常用词组
1. 柴草 cháicǎo
做燃料用的草、木;柴禾院却胜。
2. 柴达木盆地Cháidámù Péndì
青海省西北部的内陆盆地,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西部有许多低山和大片流动沙丘。"柴针达朝较把城降达木"蒙古语即盐泽之意。盆地中央有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还有煤矿、铅锌矿和石油。
3. 柴刀 chá早企草推顾应育推害idāo
伐木打柴用的刀。
4. 柴火 cháihuo
能燃烧以提供热量的树枝、秸秆、杂草护太朝纪著式跳火继虽等。
5. 柴鸡cháijī
腿上无茸毛、所生的蛋缺乏光泽的雌鸡。
6. 柴门 cháimén
用零碎木条木板或树枝做成的门,旧时也比喻贫苦人家。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精检体品景武黄令曲蝉。--唐·王维《辋乙缺声晚司旧脸加烧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7. 柴米 cháimǐ
烧柴与稻米。
柴米夫妻
8. 柴米油盐 延间陆镇急个cháimǐ-yóuyán
泛指日常生活用必需品。
9. 柴油 cháiyó述u
从石油中分厚起属线督校演向馏出来的一种燃料油,挥发性较润滑油高,较汽油低。
10. 柴油机 cháiyóujī
用柴油做燃料的内燃机。
方言集汇
◎粤语:caai4
◎客家话:[东莞腔] cai2 [沙头角腔] cai2 [客英字典] cai2 ciau2 [海陆丰腔] cai2 ciau2 [梅州腔] cai2 [陆丰腔] ciau3 [客语拼音字汇] cai2 [宝安腔] cai2 [台湾四县腔] cai2 ceu2 ciau2[浙江台州腔]sa
◎赣语 crai2
◎潮州话 ca5
◎韩语 SI CHAY 시
◎越南语 sài
◎俚语 "柴"(chai),出自河南周口,泛意"自恋,自以为是",例"你真柴!"有亲昵的意味
汉英互译
bavin brushwood firewood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士佳切《集韵》《韵会》鉏佳切《正韵》床皆切。音近豺。《说文》小木散材。《礼·月令》收秩薪柴。《注》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ࡘ�。
又燔柴曰柴。《书·舜典》至于岱宗柴。《传》祭天告至也,祭时积柴其上而燔之也。
又《说文》徐锴曰:师行野次,竖散材为区落,名曰柴篱。后人语讹转入去声。
又别作寨,非是。
又塞也。《庄子·天地篇》趣舍声色,以柴其内。
又护也。《淮南子·道应训》柴箕子之门。
又邑名。《前汉·地理志》高柴属泰山郡,柴桑属豫章郡。
又姓。《姓谱》望出平阳,齐文公子高之后。
又《集韵》锄加切,音查。小木也。
又《类篇》杈宜切,音差。柴池,参差也。《张揖·上林赋》作柴虒。《注》不齐也。
又《说文》作㧘。《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又仕懈切,音砦。柴藩落也。
又士迈切,音寨。义同。
又叶七何切,音蹉。《刘向·九叹》折芳枝与琼华兮,树枳棘与薪柴。掘荃蕙与射干兮,耘藜藿与蘘荷。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