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泉宫,地处眉山市室集责查死号药组仁寿县汪洋镇金泉村(金钱坳加油站往里行500米),是汪洋镇一处道教宫观。宫观现有占地面积1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建有三清殿、玉皇殿,女娲殿,观音殿,灵官殿来自等殿堂和附属设施,有常住护法居士5360百科人。
- 中文名称 仁寿县金泉宫
- 原名 超觉寺
- 始建年代 唐代
- 道法活动 三会日
宫观历史
汪洋镇金泉宫原名"超来自觉寺",始建于唐代,距今操单等防谓白构责车找片1300多年。唐开元年间建"开元寺",明末毁于兵乱。清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重建,号"神仙庙",后得到自贡盐商资助扩360百科建,称"新庙子"。建国后道观多次濒临破败,200铁绝灯0年3月重新恢复开放。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派,而五斗米教是中国道教重要的一个分支。相传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道陵主政陵州期间(今仁寿县城),曾到访汪家场(今汪洋镇)金泉坳进行传教活动,而金泉宫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建的。道教信印仰有神仙的存在,相信通过修炼,行善积德能快乐,能得道成仙。最高尊神为三清,即玉清原始天尊,流动烈采必东怕太清灵宝天尊,上清道德天尊。
道法活动
三会日
又丝叫三元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称天地水三官检校之日观井清八,可修斋祈福。此日,各道徒都把由二早农集会于本治。师民皆当清技完她额促汉红计右胶转静肃然,不得饮酒食。下图为金泉宫庙会:
相关觉好白孙传说
金泉布道,降伏毒蟆
张道陵主政陵州,四处修建盐井期间,曾云游四方,宣扬五斗米来自教道法。
在距陵井百十里的东南边,汪家场(今汪洋镇)附近,有一个叫金泉坳的地方。此地山势不高却峰峦甚多,逶迤蜿蜒且古松古柏稠密苍翠,杂草丛生,野花遍地。常有狐兔出没省香,毒蛇爬行。由于地势较高,十年九旱。当地百姓常常因缺水而一筹莫展。有的甚至丰甲导加判举家迁往他乡。方圆十里,几乎都是靠天吃饭。一条干涸的小溪也只形360百科同虚设,有名无实。只有一处练去岁适买首小潭,从地里稀稀疏疏浸出甘露般的水滴,百姓们常常挑着桶,背着盆在此日夜守候,队伍排成弯弯曲曲的长龙。每每因为分磁争水而发生口角,甚至出手伤几草意运鲜屋回批单人。
然而,就是如此一眼救命之水,却突然被一只巨大的毒蟆强始着行霸占。一时间,黑风呼呼字初最流再沙送,毒气漫卷,乡里一汪姓农夫不知真相,前往汲水,被毒蟆所喷白色毒浆溺林蒸不京保块死在潭边。因之,乡民谈蟆色变,无人再敢前往。其饮水只有到十六落李想里之外的沙湾河取之。
一日,烈日高照,天气酷热。家住金泉坳附近的十几位乡民,因远途跋涉挑水而累,正在汪家场口一大黄桷树下乘凉胶价元。忽见一百岁老者,童颜鹤发,没叶迅证律坏们记延白复银髯飘飘,绝尘而来。身边两人亦英姿飒飒,气宇轩昂。众人十分惊奇,刚才激愤的咒骂毒蟆害人的声音也嘎然而止,仿佛每人皆患了窒息病一般,傻傻地望着这突如其来的"神仙"。
原来,张道陵及徒弟巡完二十四治后,迅速返回陵井,并车不停步、马不停蹄,去陵州各地布道,发展道徒,同时探查新关益历王的盐泉。师徒三人沿李家坝、付家场到甘泉寺(今禾加镇安全乡)一路阐道,画符念水,让多位双目失明的农夫重开双眼。在甘泉寺附近一小村,张道陵听百姓诉之,一李姓乡官夫妇骨子里皆心肠黑,为人狠,六亲不认,像毒蛇般收刮民脂民膏。张道陵一听,义愤填膺,心道:"对如此恶人,不惩戒何以导错试平民愤!"于是他使用道法,让这对鬼魅男女像狗一样在受害人面前爬行求饶。再令其自针从静吧充跪地忏悔,发誓永不欺民,否则丧命。百姓拍手称快,对张天师无不敬佩之至。
此刻,张道陵师侵为徒云游到了汪家场,见一峨冠大树,正欲纳凉小憩,却正巧遇上这一群担水返村的老少乡民。
张道陵看众人惊愕的的眼睛,便和言悦色地说:"乡亲们别怕,我等乃道家之人,路过此地,欲借大树乘凉,共处一会如何?"
改孔但念布并对张任要 一老者突然激动站起,道:"尔等道家?可曾听说过熖阳洞修道之张天师?"
张道陵故作惊讶:"哦?老丈何以知晓张天师?"
老者道:"唉!尔等既是道家,竟如此孤陋寡闻!听说张天师来自东方仙岛,半人半神,亦道亦仙。入蜀降妖斩魔,拯救百姓新席句能称木求。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百姓都呼之活神仙也。"
另一中年男子接过话题:"还听说他于三隅山开凿盐井,其利用之于民,修桥铺路,疏通河溪,设置书馆,修筑文庙,是个大大的好官……"
张道陵哈哈大笑,银髯飘飘:"如此说来,这张天师没有白活一回矣!"说罢,取出葫芦慢慢悠悠呷上一口。之后把葫芦递出:"老丈也来两口?"
老者有些不解:"尔等道家之人,也准许饮酒?"
张道陵道:"我正一道,乃道法自然,不忌荤酒也。"
老者接过葫芦亦呷了一口,问:"你知道张天师吃酒吗?"
在一旁禁不住暗暗好笑的王长道:"老丈啊,你说的张天师,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也。"
老者一惊,猛然明白过来。他赶紧匍匐于地:"唉呀呀!小民有眼不识泰山,不知天师驾到,恕罪恕罪。"
众乡民见此情景,也纷纷围上前来。
张道陵哈哈一声长笑,激动地说:"何罪之有?何罪之有也!老丈你,快快请起。贫道一生所愿,乃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故为民祈福,为民谋利,乃我道教之本分也。老丈如此客气,岂不折煞贫道?" 老者道:"天师有所不知,你之大名我等早已如雷贯耳。只是未曾谋面。道教如此之好,可叹老夫已至耄耋之年,不然则投其麾下,随天师从道也。"
张道陵甚感欣慰,他扶住老者的肩膀说:"我正一盟威道,不分男女老少,勿须出家静修,随其自然。若先生与道有缘,欢迎之至矣。"
此时,太阳越来越烈,热浪越来越猛。一乞丐衣衫褴褛地走来,求水饮。一妇人破口大骂:"去!去!去!"老者却动了怜悯之心,说:"给他一口吧。"张道陵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老丈何其善也,有我道家之风范。他问老者道:"尔等家居何处?"
"十里之外,金泉坳。"老者说。
"取水如此之远,莫非当地无井?"
"唉,天师不知,我地十年久旱,水比金贵,故名金泉。方圆五里乡民之饮水,全凭一小潭。可近来不知何方跑来一群妖蟆,独霸潭水,若有乡民靠近,便喷浆毒之。我等只能到这十里之外取水。"
张道陵一听,简直气冲牛斗:"有如此恶魔横行乡里,百姓岂有活路!走!我去灭之!岂有此理!"
众人喜不自禁,挑起水担跑起来,脚步如风。
这金泉坳真乃地如其名,山峦重叠,草木枯黄,没有一丝水的气息。偶有星星点点之庄稼地,禾苗早已脑袋耷拉,仿佛一步一步地踏进死亡。看到眼前这一片荒芜的景象,看到那些衣衫褴褛走来的山民,张道陵的双眼模糊了,两行老泪禁不住冲出眼眶。
在老者的带领下,张道陵同王长、赵升奔至小潭背后的山岗,身后跟着数十男男女女的乡民。只听得潭中毒蟆叽哩哇啦的欢叫,仿佛在打情骂俏,或者还在庆祝横行霸道的胜利。潭中黑烟一股接一股地冲起,把整个山谷熏得乌烟瘴气。张道陵大声呵斥:"大胆妖孽!竟敢如此猖獗!夺我百姓生命之泉!还不速速就擒!"说罢,一挥拂尘,顿时飓风呼啸,山摇地动起来。山民们也站立不稳,个个面含惧色。王长、赵升赶紧施展法术,用一道黄圈将众人罩住,罡风不得进入。那毒蟆被强大的罡风括起,又被重重地抛向树梢,卡在枝桠之间。它拼命挣扎一番,突然跳下地来,歇斯底里吼道:"你是何方妖道?闲事少管!否则,对你绝不客气!"
张道陵:"我乃道教天师,专打人间不平。你等在此独霸泉水,无异夺百姓生命!是可忍孰不可忍?"
毒蟆强词夺理:"此山原叫蛤蟆山,乃我先祖遗地,我理所当然应该收回!你讲不讲理?"
山民们群情激愤,纷纷谴责毒蟆无中生有,反咬一口。
老者抖动着银髯也破口大骂:"你个妖蟆!我祖祖辈辈,养家活命,耕食于此,分明是金泉坳,哪来的蛤蟆山,你简直厚颜无耻之极!" 赵升扶着差点摔倒的老者,说:"此乃天下祸害,岂要脸矣。老丈休怒,看我师傅如何收拾这厮?"
张道陵命赵升拿出符箓,闪电般画上镇妖符号,然后挥手摔出。只见一道金光闪过,轰然作响。毒蟆一声惨叫,跳起数丈之高,口喷白色毒汁一圈,狼狈地跳入小潭躲藏。张道陵再抛一符,化作一只巨大的金凤,盘旋于潭水之上,不时用长长的喙啄进潭水。那毒蟆发出凄厉的叫声,夹杂着"天师饶命"的哀求。
随着张天师所念道经,毒蟆痛不欲生,搅起一阵水波之后,垂头丧气地爬出小潭,匍匐到张道陵面前哀声说:
"求天师宽恕,我等滚出金泉坳,永世不再侵犯。"说罢,犹如鸡啄米似的不断磕头。
乡民们看到这振奋人心的场面,高喊:"杀死它!杀死它!"那老者更是激愤,用手杖狠狠地擢着毒蟆之首、背。狠不得擢它几十个窟窿,方能解恨。
张道陵道:"众乡亲!大家息怒!这厮虽罪大恶极,本该当诛,但本天师将其收服,另有妙用!"接着他对毒蟆训斥道:
"你祸害乡民,本当问斩,但念当地乡民缺水少粮,你务必改过自新,一生赎罪!"
毒蟆再一次磕头道:"谢天师不杀之恩,我当终生铭记,但凭天师吩咐,做牛做马,绝不推诿。"
张道陵说:"我命你脱胎换骨,化为青蛙,为当地百姓常年送水,不得有误!否则,将诛杀之!"
毒蟆又一个劲的磕头道谢!只见张天师拔出雌雄双剑一指,毒蟆蜕去一身丑陋的疙瘩,渐渐化作一只油光水滑巨大的青蛙,口中一股清泉喷射而出,且绵绵不绝。
此刻,像爆发的火山,像翻滚的海洋,乡民们欢呼腾跃,掌声、笑声、口哨声响彻山谷,许多人激动得相互拥抱。紧接着,他们虔诚地跪下,高呼:"天师万岁!天师万岁!"
(至到今天,汪洋镇金泉坳之金泉宫旁边,有一巨大的青蛙石,无论旱情有多严重,仍然常年吐水,附近村民常常来此取水。近两千年来,救活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当地百姓称其为青蛙神石。)下图为金泉宫环境:
修造金泉,匡救富绅
接着,张道陵及二弟子在众乡民的陪同下,登上最高峰。他环顾四周,觉得此地峰峦翻涌,钟灵毓秀,堪为修道布道之圣地。于是,他决定就在此青蛙石旁那片平地,修建道观,阐道授徒,成就这一番风水,教化这一方乡民。
金口玉言,说干就干。在那老者(张道陵后来知道,此老者姓汪名循,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私塾先生。百姓大事、小事,每每请他定夺,受到乡民甚至当地富绅及乡亭的尊敬)的带领之下,乡民们无不积极参与,不舍昼夜地建设。一月之后,道观落成,简洁明快。张道陵及王长、赵升择日布道授徒。一时间,方圆几十里,远到宝珠街(今宝飞镇)、西龙场(今松峰乡)甚至荣公封国(今荣县)之百姓,前来拜师学道的,简直络绎不绝。昔日的穷山恶水,此时变得热闹非凡,人气冲天。
一日,张道陵正在金泉观太上老君画像下,向几百道徒传授《道德经》及自己撰写的《老子想尔注》。忽听门徒前来禀报:"师傅,一江州客商前来拜谒,弟子已挡在观外。"
张道陵听后,心中一振,莫非当年自己在江州做县令时的哪位老友来访,他反反复复在脑子里收寻未果,便对门徒道:"请他入观,小憩片刻,待为师授道之后再会。"
原来,那商人并非张道陵老友,乃江州凿井煮盐兼贩盐之富绅,近来患了冤孽病,一身毒疮,奇痒难受,四处求医问药,根本不见好转。(冤孽病不是病名,但在古代民间,往往把人之善恶与病联系起来,反映人民朴素的是非道德观念。有打油诗曰:"妙药不医冤孽病,横财不富命穷人。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是为劝善之谣。)他听说张天师能逢凶化吉,治病救人,便千里迢迢赶往陵州陵井。不料张道陵已布道去了汪家场,便只得打马上路赶往这里。两个仆人挑着四箱财宝跟随其后,早已累得筋疲力尽。
江州商人等了许久。此时日头已高,热浪鞭人。他周身更加不适,早已坐立不安,便请门徒催之。门徒两手一摊,道:"师傅授徒之时,绝不中途离席,你等还是耐心候之。"富绅无奈,便走出道观去青蛙嘴边接水净手。不料,青蛙突然闭口不吐。旁边排队接水的乡民以为这富绅得罪了青蛙,将不会再吐水了,便气得暴跳如雷,纷纷举棒一阵痛打。富绅吓得热汗直冒,仓皇逃入道观,不巧正与张天师撞了个满怀。熙熙攘攘的道徒们都围观而来,富绅十分惶恐尴尬,巴不得有一地洞而逃走了之。
身为道家不祧之祖的张道陵当然不愠不怒,他客气地请这位不速之客入座。纵使这富商一身奇臭难闻,也绝不皱眉表现出一丝嫌弃。 富绅躬身施礼,说:"久闻天师道法高明,为民治病,无不痊愈。今江州小民周昆前来拜谒天师,望天师救命矣。"
张道陵一看,便知其病根所在。他哈哈长笑一声,说:"你之病乃急火攻心,百毒入侵。乃为富不仁,盘剥苦力所致。若不及时医治,月余命将休也。"
富绅一听,大惊失色。天师所言,不无道理。自己于江州所开盐井,量多利厚。可近来盐工纷纷逃去,言工钱太薄,以致于罢工停产,急得自己如热锅中的蚂蚁。几天后,这病突如其来,莫非是自己冤仇罪孽之报应?
"更不可饶恕之事,"张天师继续说道:"你为娶五房太太,居然把元配赶出家门,以致于她悲痛之至,投井而亡。"富绅简直犹如五雷轰顶,连这些都知晓?张天师真乃先知先觉!他吓得魂不附体,赶紧如捣蒜般磕头作揖:"请天师救我!"然后让两仆人打开宝箱道:"这些珠宝细软,愿孝敬天师。"
张道陵与围得水泄不通的众徒们一看,满满四箱的珍珠宝器,绫罗绸缎。简直琳琅满目,光芒四射!让道徒们瞠目结舌,大开眼见。 张道陵横眉一扫,语重心长而又无不严肃地说:"你盘剥盐工,富贵而淫。此等不仁不义之财,我岂能受之。若你能真心悔过,找回良心,本天师为你治病,不收分文。"
富绅泪流满面:"诚听天师教诲,我周昆对天发誓,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万望天师相信。"
张天师命王长取出纸笔说:"按我正一道之规,你将所犯罪孽写于纸上,一式三张,一张置于山顶,一张置于山腰,另一张投入河中,并与神盟誓永不再犯,否则要你性命。"(按早期道教之说法,山顶代表送达天官,山腰代表送达地官,而河或溪则代表水官。)
富绅一一照办,不敢半点差迟。
完事之后,张天师命王长端水一碗,烧符于水中,再念咒语数遍,让富绅饮之。须臾间,富绅周身脓疮突然结痂,皮肤完好如初,奇痒也倏然消失。
富绅感激不尽,一拜再拜天师之后说:"谢天师大恩大德,我周昆没齿难忘!另外,我江州有口盐井,一年有余都未凿穿,能否再烦天师指点迷津?"
张道陵说:"你先回去,待你重新做人之后,视其将来再定。你此次所献资财,就分给这金泉坳之百姓吧,算你积善行德之始,若何?" 富绅点头道"凭天师安排,就分给穷人吧。"
众道徒不约而同鼓起掌来。张道陵两眼放光,甚是欣慰。富绅此刻更是心花怒放,仿佛久旱遇甘霖。他叫上两仆人,对张天师再深深鞠躬,然后一步一回头离别而去。
看着富绅兴高采烈远去的背影,张道陵感慨万端,心道:"这些贪得无厌之人,觊觎天下之财,殊不知人亡财易亡,财多又若何?何不修身养性,得道成仙耶?其心无非被金钱美色所蒙蔽,行尸走肉而不自知。如此看来,我道家以引导教化百姓为根本,其任重,其道远。天下仍有诸多事,还需我辈义不容辞,当此重任也。他由此想起自己于熖阳洞不远之玉女庙所书的一幅楹联:
盐入千家百姓日子虽涌味,
道沐万户黎民灵魂方有家。下图为金泉宫三清殿竣工典礼
道沐始建,凿井杨泗
金泉宫(需要说明的是:五斗米道的活动场所不称作观或宫,而称为治、靖室。但为叙述方便以及人们之习惯说法,此处用宫)一时间道教气氛十分浓郁,入道修炼者上千人。方圆几十里赶来朝拜,求符求水之人更是络绎不绝!凡来之人,不管是否入道,张道陵及徒弟王长、赵升皆耐心授以祓除、厌胜和祝由法术(祓除法,即举行某种仪式,祓除灾祸,祈祷福寿。厌胜法,设置一些含有吉祥性或特殊意义的物品来镇邪驱魔,保护生灵不受损害,常用的有屋黾、虎爪、饕餮、狼头等。祝由法,道教认为人体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各有主神,神各有名、有形。人之身体不过是灵魂暂寓之所。灵魂出窍,肉体就只是一个躯壳了。灵魂附体,就能成为一个生命。因此,用象征性的器物人形可以代表人的存在,诱导灵魂出窍,使所象征的人受到伤害,惩治恶鬼。通常用木板、泥土、面团、剪纸等东西制成象征的拟人形,然后把它们送出、捣烂或掩埋,以示殃灾消除,恶鬼被灭。)并授以道教之呼吸调息和内丹修炼的功法。尤其到了三会日,金泉宫简直人山人海,如都市城邑一般(三会日又叫三元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称天地水三官检校之日,可修斋祈福。此日,各道徒都集会于本治。师民皆当清静肃然,不得饮酒食肉,不得喧哗言笑。)
张道陵看到汪家场及金泉坳这片广大之地,道教之旗已冉冉升起,并呈呼啦啦飘扬之势,便授那位私塾先生汪循老者为奸令(又曰鬼吏,能为道徒和病人作祈祷仪式),隶属武阳这一教区(即治),以管理这一地区的道教事务。并暗授机宜,交待诸事项之后,携上王长、赵升沿西以行,再次踏上施化布道的漫漫征途。
基本信息
类 别:道 教
地 址:仁寿县汪洋镇金泉村
主要负责人:覃持修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