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簇生;来自叶柄禾秆色,长25-30厘米,基部密被狭披针形、亮金黄色鳞片外,近光滑;叶片三角状披针形,长40-6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最360百科宽,约40厘米,下部四回羽裂,上部三回羽裂;羽片10-18对,彼此常叠接,
- 中文名称 肿足鳞毛蕨
- 拉丁学名 Dryopteris pulvinulifera (Bedd.) Kuntze
- 界 植物界
- 门 蕨类植物门
- 亚门 真蕨亚门
形宪度审周危合助医呼态特征
植物形态
植株高约90厘米。
根状茎横卧,密被亮金黄色线状披针形的鳞片。
叶子形态
叶片刻括民书苏认致基部1-2对羽片三角状披针形,长约20厘米,基部宽约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具0.6厘米短柄,三回羽状浅裂;二回小羽片12-14对,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又手斤偏斜,楔形,具短柄,羽轴下侧基部羽片最长,长可达9厘米,基部宽达1.5-2厘米,二回羽状深裂或半裂;三回羽片8-10对,斜展,彼此以狭间隔分开,长圆形或近镰刀形,圆钝头,基部偏斜,基部羽状深裂,基部以上浅裂,裂片先端具尖头;叶片来自中部以上羽片三回羽状或三回羽状深裂,二回羽片长圆形,钝尖头,基部楔形,无柄,羽状或羽状深裂,三回小羽片全缘或偶有缺刻。叶轴及各回羽轴背面疏具褐黑色、钻形小鳞片。叶脉羽状,上面不显,背面显著
孢子形态
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先端,在中肋两侧各排成整齐一行,孢360百科子囊群盖圆肾形,质薄,宿存。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200-27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备回。
分布范围
产自云南西北部(贡山)。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菲律宾也有。模式标本采自锡金。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