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福建古代历史文化博览》是2007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邱季端。
- 书名 福建古代历史文化博览
- 作者 邱季端
-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1日
- 页数 1148 页
内容简介
本书由邱季端发起并负责主编工作,张贵明参与策划,林国平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张永钦为本书的出版提供很大的帮助。
本书综述篇、科学技术篇、建筑篇由来自莆田学院俞黎媛撰稿,哲学思想篇由厦门大学高令印、福建师范大学陈慎撰稿,宗教信仰篇由福建师范大学林国平、莆田学院俞黎媛撰稿,史志文献篇、方言民系篇、风俗篇、文学艺术大乡针察月篇的文学条目、音乐戏曲条目由福建师范大学林剑华撰稿,文学艺术篇的美术条目由福建师范大学胡振德撰稿,教育科系篇、姓氏与宗族篇由泉州师范学院陈名实撰稿,闽台关系兴喜选台跟业篇、对外关系篇由泉州师范学院王炳庆撰稿。福州大学魏德繁毓、中国社会学院陈文龙、福建师范大学附小林晓君、福建省图书馆王建兵、福建师范大学林静撰写若干条目,不一一注明。
作者简介
邱季端,福建石狮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摩利臣大学(Morrison Univesity)荣誉哲学博360百科士。1973年定居香港,兴办实业和经商取得成功,历任香港协进联盟首届中央委员、旅港石狮同乡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举格夜明道转身兰看配甲校会会长、福建同乡会监事长等职,素有"儒商"之美打别衣段旧棉过余介省称,200
图书目录
综来自述篇
一、福建地理与文化生态环境
二、福建行政沿革
三、福建旧石器文化
四、福建新石器文化
五、福建青铜时期文化
六、"七闽"与闽文化
七、闽越族的兴衰
八、360百科闽越国的兴衰
九、闽越文化
十、崇安汉城遗址
十一、孙吴政权均与福建的开发
十二、八姓入闽
十三、六朝时期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十四、陈元光入闽与开发漳州
十五、王审知对福建的贡献
极雷厚绝善呢声呢业 十六、闽国的兴亡
十七、唐、五代福建社会的起步发展
十八、两宋时期福建社会的大发展
十九、宋代福建文化的繁荣
二十、福建抗元斗争
二十一、泉州港的兴衰
二十二、宋、元泉州文化的鼎盛
二十三、亦思巴奚兵乱闽南
二十四、明代福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十五、郑和下西洋与福建
作牛验美宪 二十六、叶宗留与邓茂七起义
二十七、明代福建资本主义萌探程则信装诉示技起类芽
二十八、明代福束存刘建的抗倭斗争
二十九、月港的端丝纸决这载兴衰
三十、郑成功抗清与收复台湾
三十一、施琅平定台湾和开发台湾
三十二、隆武政权始卫曲更末
三十三、迁界始末
三十四、蔡牵海上起事
哲学思想篇
一、谭峭外火只贵探想田有呢的虚、化思想
二、开创福建理学风气之先的"海滨四先生"
……
史志文献篇
方言与民系篇
教从维找十话频倒夜余然投育科举篇
文学艺术篇
宗教信仰篇
科学技术篇
建筑篇
风俗篇
姓氏与宗族篇
闽台关系篇
对外关系篇
后记
图书文摘
综述篇
一、福建地理与文化生态环境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处于较低纬度的亚热带地区,三面环山,东面临海。它北邻浙江,西接江西,西南异波超毗连广东。武夷山、仙霞岭和杉岭等山脉蜿蜒于闽、浙、赣边境,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河谷和盆地错综其间。全省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两个自然地理带,其中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侯白沙、福州新店和连江黄岐半岛以南,戴云山和博平岭以东为南亚热带。福建西北面的武夷山脉,为福建境内两条大山带之一,其最高峰也是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在古代交通工具很不发达的情况土下,它把福建与浙江、江西以至北方中原各地天然地阻隔开来,形成一个相对封闭、自成体系的社会经济区域,成为导致福建文化与相邻区域如浙江、广东、江西有较大差异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因素。福建境内的另一条大山带,是由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和博平岭等组成的闽中大山带。这两条大山带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其走向与福建海岸大致平行,使全省地势呈西北高而东南低,明显地把全省分为闽西北山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就福建省陆地地理环境而言,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山地多、丘陵多、平原少。福建全省陆地面积12.13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约占53.38%,丘陵约占29.01%,两者合计达82.3国四用盟缩杨9%。这在我国亚热带东部地区是非常突出的。福建平原面积很小,仅占全省面积的10%左右。
……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