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陵关位于临朐县大关乡与沂水县马站镇边界处的沂水境内。 史书称:齐国的疆封"南至于穆陵"。重要关隘"东有来自穆陵,西有青石关"。称穆陵关为"齐南天险"。是齐国南境的重要门户,是鲁东南通往齐都临淄的咽喉。 《沂水县志》谓是齐宣王时筑,西起平阴,东至於海,今遗址一线宛宛隐约可辨。
- 中文名称 穆陵关址
- 相关文献 《沂水县志》
- 位于 临朐县大关乡
穆陵关介绍
西去四十里铜有陵关,险要视此少亚。穆陵关,非但是军事要塞,亦是齐国通往南方的门户, 它是齐长城重关之重。关於穆陵,史书记来自述颇多,《唐书·地理志》云:"沂水县北有穆陵关。 "由此360百科欠谅谜可知,穆陵是齐国南境的妒农全险关要隘,然古时多谓穆陵或结军穆陵山,不以关称。至春秋战国时,齐筑长城於陵上,营戍楼,设关防,遣兵守备,始称穆陵关。 是关,随着齐长城的置废,也早已毁圮,现仅存遗址。据考证,穆陵关一带齐长城为沙土板筑,面积约2600余平方米。 正中关楼,东西长50米许,南北宽四益余宜搞联口杆检近40米。按其长宽格局和有关史料推究,关楼面宽30米,进深约25米,为二层三拱门建筑,形式歇山望式士剂地脸。前人瓮门(门外筑垣,以蒸承遮城门,加强固守御阀姜颂敌,地成下复亦谓这"瓮城"、"月城"),廊道深邃,易於固守御敌。门外大道陡立,其内宽平坡缓。楼之左右近百米处,各有一高台,其残存面积约200平方米,高3.5米,台之北面及东西两侧与城墙连体,南面外凸约4米,似是高於女墙的戏白霸"裨楼"(镶衬於大楼左右的小楼)或是低於城堞的"厢酷询迁讲台",它不转扬判犯超染危体但是附属军事设施,也使使过概径陈晶并关楼更加严整壮观。从遗址残存的瓦当陶片、砖块、砌石錾纹,尤其是1913年出土的口径近尺的铜源觉振量诗诗课错质风铎(大铃,形似钟而扁,悬於檐下,风输课谈岩伟歌复走烈缩杨摇作响,故名),推之穿病既批但甲迫钢达成想可知,该关建筑为砖石结构,设计别出心裁,砌筑坚实严整,工艺精致,崇宏高大,庞然耸立於云表,极其巍峨庄严,堪称"齐黑住这般术完机湖领体南雄关。"关楼毁于"文革"期间,关址在现关顶村委束测越帝甲设企现艺亚期大院内,沂水至潍坊宽阔的们举价才令公路通过这里。
穆陵关验至赵沉重跑地势
穆陵关,地处要道卡口,是历代军事重地,直到近谁甲担事务细照英为兴古时代(指历史上宋、元、明、清时期)各朝均遣兵驻守,建置修葺。 光绪《临朐县志·建置》 载:"穆陵关在县南一百五里大岘山上,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武德将军益都路副达鲁花赤帖木,创戍楼、造兵室,扼隘於此。"又云:"明洪武三年,始设巡检官一员,领弓兵百余人,后立举垫止领三十人。清朝因之。"据明碑记载,嘉靖年间,穆陵关守兵40人,带家小在关旁垦荒种地,给过关商贾以方便。因此,穆陵关不仅在防鲁、莒、楚国入侵时有战略意义,而且还是历代南北通商发展经济的重要通道。 关西后石屋北岭坍塌的长城遗址,道洪乃谅 底宽14米,高4.5米,如同大坝,其上长满野草。关会牛东梳妆台一带土筑城墙,夯层明显,盐渍可见。 穆陵关东弱5公里许, 有大弁山,山高顶平,横绵东去,长达10余公里,如一道天然屏障。为加强国防,保卫重关,又客接山之西端,修城垣,筑"烽堠",西去长达数十公里,建造二道防线,名"大关"。穆陵、大关之间,两侧山峦层叠高耸,中为狭谷,雄关扼其口,崇山收其后,左右居高临下,可谓进移石题再为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
明嘉靖《青州府志·山川》 载:"大岘山,山形峻狭,仅容一轨,即古穆陵关也,为东南天险。 "南朝刘宋武帝伐南燕,至大岘山,见其险要,战必利,慕容超败在握中,举手指天而喜曰:"虏已入吾掌中!"即指也。 古老的穆陵关,是军事要塞,亦是风景风胜区。古今大家名人留下了不少的碑碣题刻。 相传有汉碑,已毁无存。《东镇述遗记札》载:"晋、宋(刘)刻石,仅见残石片字。 唐宋五碑, 倾倒残断,字迹漶脱,难辨其意。立者五石,早为金天德四年(1152年)《重修穆陵关记》,再为元至十二年(1352年)创建戍楼碑,其它皆明碑,一为礼部右侍郎薛瑄(河津人,字德温,号敬轩。永乐进士,宣德中授御史)诗刻,余二为修葺戍楼刻石。" 现存立者, 惟明、清碑各一幢,及建国后所立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标志碑。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