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同归,男,生于1967年12月,湖北汉川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讲师。
- 中文名称 李同归
- 出生地 湖北汉川
- 出生日期 1967年12月
-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人物经来自历
1985-1989年在杭州大学心理学系读本科;
1989-1992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攻读硕士,师从王米除析工批苏老师;

1992年起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担任基础心理学研究员;
2000-2004年留学日本,在九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加藤和生教授。
2004年起在北京大总学心理学系担任讲师,并出任心理系2003级班主任。李同归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曾在国内外多本科研杂志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他的学生李楠欣,何吉波等在美国华人心理学界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英文论著
[1] Nanxin Li, Jibo H钟互且革e, Tonggui Li. Gender difference of insecure attachment: universal or culture specific?.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009, 32(1):36-37. |
[2] Anbo Yan阿船曲刘感介树毫行施g, Dengfeng Wang, Tonggui Li, Fei Teng. The Impact of Adult Attachment and Parental Rearing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late Adolescents. Socia放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8, 36 (10): 1365-1378. |
[3]Tonggui Li, Kazu绿女身山便o Kato, Xia们底穿反备很高液时研ofei Wang (in press) Affective Component of The Secure Base Schema in Japane这日声行岩概受质整干se and Chinese: Evidence from affective priming paradigm. Interperso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
[4]Tong染岁列gui Li, Jia Li, Qiyan Dai. Adult attachment,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level of post stroke pati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8, 36(10): 1341-1352. |
[5] He jibo, Li Nanxin, Li Tonggui, (in press) Adult attachme沿定集小血支陈先nt and incident兵也打翻雨础教苦al memory for em敌以关传病鲁顺静otional words, In重在移依钢已宪各继病情terpersona: 们信什衡久服品销称责粉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
[6] Zhang X., Li T., Zhou X. Brain Responses to Facial Expressions by Adult答次反卫注s with Different Attachment-orientations. NeuroReport, 2008, 19 (4):437-441. |
[7] Li To拿续谁台声宗倍课甚端适nggui. "Emotional Memory" in Internal Working Model of Adult A犯依行诗安ttachment: From Inte设片表区的有州见苏状沿racting Cognitive Subsystems View.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2006, 3 (8): 70-83. |
[8] Li Tonggui. Attachment and Memory for emotional memory.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2005, 41 (6):965-974. |
中来自文论著
[1] 李同归,万露,何吉波,秦和平,郭晓飞,王新暖. 大学生依恋类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孙谁息假微措载映检,17(21):1115-1117. |
[2] 李聪捷,谢二辰,李同归,张俊格. 石家庄市460例城区孕妇焦虑水平的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23 (3宣或唱织3):4741-4742. |
[3] 李同归,李嘉,秦和平,郭晓飞,王新暖,刘志平. 大学生依恋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10):740-743. |
[4] 李同归,吴俊玮,刘俊担其格,韦晓红. 建筑工人事故倾向性量表的编制与360百科信效度检验.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8,17(7):658-661. |
回含铁井环开身能临注[5] 李同归.依恋理论中的几个热点问题概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1):18-25。 |
[6] 李同归,加藤和生. 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袁映投动什乎龙东R)中文版. 心理学报设右投席,2006,38 (3): 39攻散末商与往板商求9-406. |
[7] 李同归,王新暖,郭晓飞. 初中生的依恋类型与异性交往行为。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 (7): 644-646. |
[8] 李同归. 母亲的依恋类型与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49-150. |
[9] 李同归,李楠欣,朱玉。理工科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1):54-56. |
[10] 李同归,李楠欣,李敏。成人依恋类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46)47-49. |
[11] 李同归,何吉波,郭晓飞,路新明。自考生的倒河试少待依恋类型与社会支持。中国现够依象滑便发饭行为医学科学,2006,2006,15 (11):1019-1020. |
[12] 李同归,刘智琦理终主. 从依恋理论看高等学校专职班主推任的工作. 科学研丝谁英滑贵胶实视误可究月刊,2006,8,66-67. |
[13] 徐香芬、朱敏慧、李同归、施存孙(2006),120名私企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与应付方式间的关系研究春这德志验月关露占. 实用预防医学,2006,13(1):70-72. |
[14] 李同归,杜姗姗. 50例手术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径屋上是区13 (4):417-419. |
[15] 李同归,刘智琦. 给幼儿一个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日度采雷觉校本本幼儿园的特色. 教育导刊,2005,11,54-56. |
[16] 周爱保,李梅,李同归:成人依恋背景中图片对安全基模的启动效应. 心理科学,2005,28(1):85-88. |
[17] 李同归. 知道感任务中字词和图片的感受性和判断标准. 心理学报, 2000,32(3):264-268. |
[18] 李同归, 王 苏,贾 林. 短时记忆中的范畴组织和通道组织的比较研究. 心理科学。2000,23(1):6-9. |
[19] 王 苏,李同归. 视觉定位中的两个增种参照. 心理科学. 1997,20(5):390-394. |
[20] 王 苏,李同归. 不同框架倒战显良施主下的视觉定位. 心理科学活,1994,17(5):257-261. |
[21] 李同归. 认知过程中的反应时实验:速度和准确性分离的范式. 应用心理学. 1991,4(2):45-51. |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