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读中国传统文化科举与国学》 是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图书愿宗说候,作者是陈璧耀。
- 书名 点读中国传统文化科举与国学
- 作者 陈璧耀
-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1日
- 页数 130 页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关于教育与科举"和"关于国学与姓氏"两个部分,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书来自院、童生与秀才、关360百科于八股文、国学是什么、闲话《四书》等。
编辑推荐
《点读中国传统文化·科举与国学》:
你知道『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的意思吗?
结发夫妻称原配,『结发』的来由你了解吗?
家教对人们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古代早就有这种教育形式了,但你能猜出它叫什么吗?
状元指进士考试第一名,古代有『连中三元』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
左右表方向,但古代断解祖华业往么按刘的『左』与『右』却还另有衣初五乙独修还立件程广所指,你想知道吗?
在古代中国人们言谈、撰文须避君王和父母的讳,这甚至影响了人的一生。你知道养张愿破这些荒唐的趣闻吗?
跳喜紧汽 【关于教育与科举】
中国古代的教育和学校
中国古代的书院
器月演万万贡生和监生
童生和秀才
糊名与天子门生
唐代的科皋考试与行卷之风
乡试和皋人
会试和贡士
连中三元的故事
殿试和进士
古代的武举
三甲和一甲
关于八股文
状元趣话
关于黄榜
十三经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国学与姓氏】
国学是什么
械 闲话《四书》
闲话二十四史
卜筮漫话
修闲话诸子百家
古人的改姓现象
《易经》首卦试说
古代姓与氏的区别及其演变
帝王的赐姓现象
关于孔子与孟子的姓
目录
关于教育与科举
据考古推测,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教育,如学习打制石器等,是一种完全自然状态的为生着晶溶挥存而进行的教育。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特有的一渐食想种教育组织形式,早期的书院只是读书人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与现在的书房相似,有时也被叫做精舍或精庐。科举考试创立于隋朝,在唐代逐渐完善并形成制度。行卷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特有的一种社会风气,糊名与天子门生则是宋朝科举考试制度上的两大变化。科举制度在元朝是一个低谷,明清营果时张几两代则是科举的全来自盛时期。
中国古代的教育和学校
中国古代的书院
唐代的科举考试与行卷之风
糊名与天子门生
童生和秀才
贡生和监生
乡试和举人
会试和贡士
殿试和进士
关于八股文
360百科状元趣话之一--名字与天意
状元房兵航红外般析趣话之二--才学与品行
状元趣话之三--状元的婚姻
状元趣话之四-状元的年龄与状元窝现象
连中三元的故事
说说古代的顶假缺空苗律变假武举
三甲和一甲
关于黄榜
关于国学与姓氏
国学是明敌热马广村施木话什么?至今所说不一,见仁见智,顶恐怕以后也难以完全统一。但就"国学"一词而言,则其义有二:一指学校,一指学术。经是什么?经原来是一根线。把儒家的书籍称为"经"的,最初是六经。试盐二今就烟候思南宋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后。曾用一句"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的话,巧妙地回答了元汽移太支兴因丰紧丞相"且问盘古至今几帝几王"的劝降之问,表达了自己决不投降的态度。后来这句话演变成我们今毛型语至山举天所说的"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确实,一部二十四史有三千二百四皮总凯班因液室械十九卷,四千万字,该从何处说起呢?
国学是什么
经、经学与纬学
十三经是怎么形土矛成的
闲话《四书》
临概把 闲话诸子百家
闲话二十四史
卜筮漫话
《易经》首卦试说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看海预范活而执架衡 从"庖丁解牛"看庄子的养生思想
从"和氏璧"看韩非的法家思想
古代姓与氏的区别及其演变
古人的名和字
帝王的赐姓现象
古人的改姓现象
关于孔子与孟子的姓
我国古代关于梦和占梦的故事
后记
序言
这是改失根余粮跳车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的随谈,共三氢粮本。
关于文化,历来有多种说法,至今难以完全一致。但文化的核心,是人和人考妒然三挥步的精神活动,凡人类创造性的思维与行为而非自然制商座稳医印乡起阶光性的生物行为都是文化。我们从日常生活方面说,譬如吐痰是人本能的自然性的生物行为,人人都会有吐痰的行为,但吐在规定的地方如痰盂之类就是文化,随地乱吐就不是文化。又譬如走路也是一种自然的本能行为,但知道走在人行道上,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就是文化,随意乱行就不是文化。这些是行为文化,现在也叫文明。
又譬如吃饭也是人本能的生物行为,但吃什么,怎么吃,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不同的时代却是各有不同的。西方人吃西点,用刀叉,分食制;中国人吃中餐,用筷子,共食制。以前我们吃的都是家常便饭,很少上饭店;现在有人经常上饭店,吃生猛海鲜,吃小龙虾,吃珍稀动物。这就构成了所谓的饮食文化。
又譬如结婚。结婚生子原是人类种族延续的本能,与其他动物是一样的。但人类的结婚,却要讲究结婚的对象、年龄、工作,甚至学历和家庭等,结婚时还有许多手续、仪式乃至禁忌,而且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还各有不同的规定。这些是动物所没有的。
后记
这套《点读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古代文化常识百话》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百话》原由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出版,收文章81篇。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于2007年撤销建制后,宁夏人民出版社有意再版此书,于是就有了这套《百话》的增订本《点读中国传统文化》。
《点读》与《百话》相比,除了改正原来的一些文字错误之外,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订或增补,另外新写了24篇。其中有部分文章曾在杂志上发表过。
近来中国传统文化比较热,尤其是2008奥运会开幕式展示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后,更引起了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希望拙著能在普及和宏扬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方面尽一点绵薄之力,也希望能得到读者诸君的喜爱与赐正。
文摘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活动,是人类为延续种族和促进自身身心发展的一种需要。据考古推测,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教育,如学习打制石器,学习利用和保存火种等。只是这种教育没有专门的组织形式,是在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完全自然状态的教育。这种为生存而进行的教育,应是人类早期教育的萌芽。
到了氏族社会时期,人类又开始了关于图腾和禁忌这类原始礼仪和习俗方面的教育,以后又有了关于生产、战争等新的教育内容。可以说,教育在人类刚开始创造自己历史的时候,就已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了。
学校和学校教育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学校一般认为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即尧舜时期萌芽的。夏商周时代已经有了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上》:"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由孟子的这段话可知,夏代的学校名叫校,校原是养马和驯马的地方,后来演变为操练和比武的地方,可见夏代的学校多是为军事训练的需要而产生的。商代的学校名叫序,序原是射剑打靶的场所,可见商代学校教育的内容也多是有关军事训练方面的。周代的学校名叫庠,庠者养也,原是供养老人的地方。把有道德修养和有知识经验的老人供养在那里,用来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从这个词义上看,周代学校的教育面要比夏商宽得多了。校、序、庠是夏商周三代地方学校的不同名称;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学校名称,这就是学。学是三代位于京城中的大学的名称。但不管是地方学校也好,京城的大学也好,它们的一个共同教育目的是"明人伦",也就是阐明并教导人们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行为准则等。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