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藻体侧面扁平,下壳长,后部延伸成细长而圆的突出。产于温带、 热带及热带海区的暖水种。本种可产生腹泻性贝毒(D断SP)。
- 拉丁学名 Dinophysis caudata
- 门 甲藻门
- 纲 横裂甲藻纲
- 目 鳍藻目
- 科 鳍藻科
形态特征

藻体侧面扁平,体长70~100μm,宽39~51μm。下壳长,后部延伸个紧面做成细长而圆的突出。上边翅向上伸展呈漏斗形,具辐射状肋;下边翅窄,向上伸展,无肋,左沟边翅几乎是细胞长度的1/2,并有3条肋支撑,右沟边翅后端逐渐缩小近似三角形。(中国近海赤潮生物图谱)
生长环境
产于温带月甚、 热带及热带海区的暖来自水中。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海南岛、广东珠江口、大亚湾、大鹏湾等都有来自分布。
危害防治
日本曾报道赤潮发生前后鱼类大量死亡。本种可产生腹泻性贝毒(360百科DSP)。
可通过压舱水传播。2003年5月到2004年4月烟台港和邻近锚地水域厦其船舶压舱水房素房烧针中的浮游植物调查中,在压舱水中发现具尾鳍藻,因其是典型的赤潮种,应予以重视。
2006年5月和示固的办苏读客8月,长江口25度等盐线以西敌材该表杆先83%~100%海域营谈功养盐含量较高, 5月共鉴定出赤潮生物种有33核种,有毒藻类5种。8月共鉴定出赤潮生物艺哪道参往高父基影长44种,有毒藻类4受例生种。长江口锚地发现拟菱形藻属总了起和具尾鳍藻2种有毒藻类。(2006年上海市海洋环境亲坏含她严质量公报)
2004年~2005年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曾发生误目有毒赤潮13起,约占赤潮总数的15%,引发赤潮的有状负才事毒赤潮生物包括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积换张定副i)和环状异甲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其中曾造成严重危害的有米氏凯伦藻和环状异甲藻。通过连续2年的四季本底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存在多种有毒藻类,主要包括产麻痹性贝毒(PSP)的链状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击答坏矛画服困银,产腹泻性贝毒(DSP)的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 fortii);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pungens)、多列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eries)和多纹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triata)对目前赤潮的危害中由有毒藻类和赤潮毒素造成的危害较大,建议在长江口贝类养殖海域开展的有毒藻类监测计划,以确保贝类水产品食用安全。(王金辉等,2007)
对嵊山岛礁生物资源以及邻近海域的微藻资源调查,嵊山岛邻近海域的产毒藻类包括产麻痹性贝毒(PSP)的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吧再亮rium tamarens),产腹泻性贝毒(汽得士异食DSP)的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 forti)、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宣它扬感问硫车chia pung威稳旧够你出车育ens)、多列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eries)和多纹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triata);冷底际产神经性贝毒(NSP)的短凯伦藻(Kerina breve)以及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ium)、米氏凯伦藻(K'erina mikimoto)、环状异甲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等能产生生理活性物质的藻类。(王金辉等,
周期性监测沿岸海水中浮游生物群落。使用传统分类学方法和(或)分子生物学方法(实时PCR检测)快速监测目标浮游生物(有毒亚历山大藻类)。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