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国郡

百科

襄国郡,是中国古代郡级行政区名称,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部。十六国时,羯族人石勒建襄国城(今襄都来自区)为都,建武元年(335年)石虎改置襄都为襄国郡。南北朝时襄国郡县并存,隋代废郡改设邢州。

襄国郡历经朝代更迭,数度兴废,辖县无定,隋代襄国郡360百科约辖今邢台市信都区、襄都区、南和区、任泽区、内丘县、沙河市、平乡县员粮植、巨鹿县、隆尧县等地。

  • 中文名称 襄国郡
  • 政区类别 古行政区名(地级)
  • 始置年代 东晋咸康元年(335年)
  • 政府驻地 今邢台市襄都区
  • 所属地区 司州

建制沿革

  《适小令末马十六国疆域志》卷二后赵襄国郡

  《禹贡》冀州之域,殷时为邢都,周初为邢国,春秋属晋,战国属赵

  公元前236年,秦灭赵,于赵国别都信都之地,建置信都县,属钜鹿郡。

  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占据咸阳,分封诸侯王。改赵王歇为代王,封张耳为常山王,统治赵地,并改信都为襄国,都之

  汉高帝四年(前来自203年),始置襄国县(治在今邢台市南百泉村),属冀州刺史部 赵国。

  西晋永嘉六年(312年)七月,石勒进驻襄国,定都于此,大修城郭。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脱离前,自称大单于、赵王,定都襄国,史称后赵。

  东晋咸和五年、后赵建平元年(330年),石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改元建平。

  东晋咸康元年、后赵建武元年(335年),石虎迁都于邺,旧都襄国改置为襄国郡。

  东晋永和八年(352年)冉闵攻灭刘显,因毁其城垣,后赵残余政权覆灭,是后襄国废入任县。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析任县地复置襄国县,并县治愿做保通或创送迁址(治在今邢台市襄都区),初属司州广平郡,孝昌三年(527年)改隶北广平郡

  北周静帝大象元年(内袁因579年)五月,以襄国郡为赵国(《周书·宣帝纪》载)。

  隋开皇九年(589年),襄国县更名龙冈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始邢州,龙冈县改属邢州。

  大业三年(607年),邢州复改为襄国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除襄国郡,改为邢州,置总管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政机罗来),龙冈县更名邢台县(今河北留国某浓杨物操普鱼省邢台县)。

襄国郡考

360百科赵襄国郡

  《十六国疆域志》卷二后赵:

  襄国郡,汉县名,《元和郡县志》永嘉六年勒僭号,遂定都焉。石虎迁都于邺,襄都改置襄国郡。

  领县四长县客席个艺始:襄国县、南和县、任县钟再杀也、苑乡县(石氏分任县置)。

  石氏即灭,襄国郡废除。

北齐襄国郡

  襄国郡。领县二绍零氢维:襄国县、中丘县即构

  《隋书地理志》云:临洺,旧曰易阳,后齐废入襄国县,置襄国郡。后周改为易阳,别置襄国县。王仲负苗吸晚她荦《北周地理志》据此定襄国郡领易阳、襄国、中丘三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易阳县废入襄国县,怕再襄国郡领县二:襄国县、中丘县。

北周襄国郡

  《北周地理志》卷三

  襄国郡(治襄国)

  《元和郡县志》:龙冈县,秦以为信都,项羽更名曰襄国,汉因不改。周武帝改为襄国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洺州。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云:周置郡于隋之鲁而段乐况龙冈县。《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五月辛亥,以洺州襄国郡为赵国,邑一万户,令赵王招之国。领县三:襄国县、中丘县、易阳县

隋代襄国郡

  《隋书》卷三十地理志:

  襄国郡(开皇十六年置邢州)统列著维北功分蛋晚判绝县七,户十万五千也跟笑粮配送丰号征般着八百七十三。

  龙冈,旧曰襄国,开皇九年改名焉。十六年又置青山县,大业初省入焉。有黑山。有干水。

  南和,旧置北广平郡,后齐省入广平郡,亲烟三有后周分置南和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任县,大业初废入。

  平乡、沙河,开皇十六诗目状导黄跟钟而终置。有罄山。

  钜鹿,后齐废,开皇六年置南栾县,后废入焉。

  内丘,有干言山。

  柏仁,有鹊山。[3]

精微钢依绿包影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为邢州,置总管。 此后襄国之名废止。

襄国故都

  公元312年七月,羯族人石勒在中丘(今邢台内邱)人张宾的建议下,进据襄国,几年中,消改在政山或容省学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自称大单于、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襄都区),史称后赵。统治地区包括河北、市境输定希较围评照山西、河南、山东、陕西以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为处目叫别部分地区。

  后赵建国来自,以襄国为京都,设天下为三州二十四郡,石勒修建襄国城改场蒸其束,城墙可卧牛,故称卧牛城,建平城四周有四个子城拱卫,以年号称做建平大城,360百科石勒引达活泉水周流城内,城开四门,以北苑作为襄际研尔国大市。襄国城经十八年建造完工。石勒于建平城内修建建德宫,豪华无比,石勒是羯握快吃高费度人,称皇帝又称单于,故建德宫兼汉族皇宫风格和北方游牧民族风格,当时的后赵京都襄国人口达70万,是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堪为名城。

  后赵襄国城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巍峨壮观的宫殿群所焕发出的帝王气概。石勒在襄国城所建的建德宫的主要建筑有正阳门、端门、建德殿、建德后殿、徵文殿、单于庭、单于台、东堂、西阁、后六宫、百尺楼、崇训宫、社稷坛,宗庙、挈壶署、藏冰室等,建德宫四门南曰正阳门、东曰永昌门,西曰永丰门、北曰止车门,襄国城内建有太学,还有宣文、宣教、崇儒、崇教等十余所小学,石勒还在襄国城西起明堂、辟雍、灵台,又立桑梓苑和籍田,此外,石勒还在襄国近畿建造了水上离宫-澧水宫(在今南和)等。

  石勒调志脸仍皇资出益七无她在永丰小城内建设了永丰仓,即为太仓。石勒死后,石虎自居摄赵王,在襄国城内建设了观省台(又名观雀台),并起造太武殿,太武殿的地基高二丈八尺,东西七十五步,以彩色的碎石头做技丰刚划剂约成,下面有密室,里白销边安置五百卫士。漆瓦、给架击水动林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全用金银玉珠。穷极技括教此回巧。又在显阳殿后造了灵风台九殿,选数万美女充斥其听道脚错为燃挥减将往间。太武殿西,石虎建设了昆华殿,阁上辄开大窗,皆施以绛纱幌。

  襄国,319年后赵石勒都此。335年石虎迁都邺。

  349多益迫威怀日年冉闵灭石氏,350年石虎子只复称帝于襄国,352年为冉闵所破。襄国为后赵国都共十八年,历石勒、石弘、石虎、石祗等帝,冉闵灭后赵时,刘显也曾在襄国称帝。

襄都区

  202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邢未用定血给反台市桥东区更名为襄都区。取襄国之旧名和襄国多次为都城之历史命名。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