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802.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

百科

《IEEE 802.来自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是2010年7月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分别是杜滢、方惠英、刘扬、关艳峰、陈玉芹、吕开路尽顺委均怀离颖。

  • 书名 IEEE 802.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
  • 作者 杜滢、方惠英、刘扬、关艳峰、陈玉芹、吕开颖
  • ISBN 9787115227546
  • 页数 314页
  • 定价 65元

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IEEE 802.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本书内容包含IEEE 802.16m空中接口物理层传输技术、物理层系统设计、MAC子层设计、主要物理过程、多载波技术、增强多播广播业务、定位业务、中继技术、Femtocell、自组织技术。

  本书可供从事移气范望志动通信工作的研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运营管理人员阅读(尤其适合IEEE 802.16、4G技术研究和开发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通信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图书目录

来自  第 1章 背景及概述 1

  1.1 IEEE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 1

  1.2 IEEE 802各工作组情况 3

  1.3 WiMA360百科X论坛及技术现状 5

  1.3.1 固定WiMAX技术现状 6

  1.3.2 移动WiMAX技术现状 7

  1.4 IEEE 802.16及ITU-R标准进展 9

  1.5 IEEE 802.16m主要技术特点和下一步工作 11

  第 2章 IEEE 802.1觉味生娘迫教节值6m需求 13

  2.1 基本需求 13

  2.2 功能性需求 14

  2.3 基本性能宣界是松显需求 17

  2.4 目标性能需求 19

  2.5 系统部署 20

  第3章 IEEE 802.16m系统架构 2需尔2

  3.1 网络架构 22

  3.2 IEEE 802.16m系统参考模型 23

  3.3 IEEE 802.16m空中接口协议结构 24

  3.3.1 AMS/ABS数据面处理 26

  3.3.2 AMS/ABS控制面处理 26

  3.3.3 多载波协议 27

  第4章 物理层传输技术 28

  4.1 双工方式 28

  4.1.1 FDD 28

城益却价  4.1.2 TDD 28

  4.1.3 H-FDD 29

  4.2 多址接入技术的选择 30

  4.2.1 OFDMA 30

  4.2.2 DFT-S-OFDMA 32

  4.2.3 I李米首论的FDMA 33

  4.2.普误菜号卫美4 混合多址 34

  4.3 下行多天线技术及选择 35

  4.3.1 下行MI林物选图故MO框架和数据处理 35

  4.3.2 支持的多天线技术 39

  4.3.3 空时编卫并频神码 41

  4.3.4 循环延时/相位偏移分困青溶气架集 45

  4.3.5 天线跳变(hopping) 46

  4.3.6 天线选择技术 47

  4.3.7 空间复用 47

 打演南斤 4.3.8 下行预编码 49

  4.3.9 波束赋形 5雨项对校免消础引烟9

  4.3.10 多用户MIMO 60

  4.3.11 多天线技术自适应 63

  4.3.12 相关反馈信息的设计 63

  4.3.13 多基站MIMO技术(网络MIMO) 69

  4.4 上行多天紧尼露容输程员节治举航线技术 71

  4.4.1 上行MIMO框架垂粮和数据处理 71

  4.4.2 支持的多天线技术 73

 未胡垂类压围入皮后 4.4.3 单用户MIMO(SU-MIMO) 74

  4.4.4 多用户MIMO(MU-MIMO) 76

  4.4.5 非自适应MIMO 76

  4.4.6 S效得大乐频国们常研U-MIMO和MU-MIMO的反馈和控制信道 77

  4.5 链路自适应 77

  4.5.1 下行链路自适应 77

  4.5.2 上行链路自适应 78

  4.6 信道编码 78

探国气论  4.6.1 数据信道的信道编码 78

  4次顺没四师.6.2 控制信道的信道编码 86

  4.6.3 IR HARQ 87

  4.6.4 星座图重排 89

  第5章 物理层系统设计 91

  5.1 OFDMA参数设计 91

  5.1.1 CP长度设计 92

  5.1.2 子载波带宽设计 92

  5.2 帧结构设计 95

  5.2.1 基本帧结构 95

  5.2.2 支持16e的帧结构(后向兼容) 99

  5.2.3 共存的帧结构设计 102

  5.2.4 多载波帧结构设计 103

  5.3 下行物理结构 104

  5.3.1 物理和逻辑资源设计 104

  5.3.2 信道化和资源映射 105

  5.3.3 导频结构设计 119

  5.3.4 用于E-MBS的物理资源结构 128

  5.4 上行物理结构 129

  5.4.1 物理和逻辑资源设计 129

  5.4.2 信道化和资源映射 130

  5.4.3 导频结构设计 133

  5.4.4 支持多载波的上行物理资源 138

  5.5 下行控制信道 139

  5.5.1 下行控制信息分类 140

  5.5.2 下行控制信道设计 143

  5.5.3 下行控制信息映射 147

  5.6 上行控制信道 150

  5.6.1 上行控制信息分类 150

  5.6.2 上行控制信道设计 152

  5.6.3 上行控制信息映射 157

  5.7 功率控制 162

  5.7.1 下行功率控制 162

  5.7.2 上行功率控制 162

  5.8 干扰消除技术 166

  5.8.1 基于部分频率重用 166

  5.8.2 基于多天线技术 171

  第6章 MAC子层 181

  6.1 MAC寻址 181

  6.1.1 MAC地址 181

  6.1.2 逻辑标识符 181

  6.2 HARQ功能 181

  6.2.1 HARQ反馈机制 181

  6.2.2 下行HARQ 182

  6.2.3 上行HARQ 186

  6.2.4 HARQ和ARQ交互 189

  6.3 切换(Handover,HO) 190

  6.3.1 网络拓扑获取 190

  6.3.2 切换处理 191

  6.3.3 支持Femtocell的切换 193

  6.3.4 支持WirelessMAN OFDMA参考系统的切换处理 193

  6.3.5 Inter-RAT切换流程 194

  6.4 ARQ 195

  6.4.1 ARQ机制 195

  6.4.2 ARQ控制信息 196

  6.4.3 ARQ反馈 196

  6.4.4 ARQ块 196

  6.5 功率管理 197

  6.5.1 休眠模式 197

  6.5.2 空闲模式 204

  6.6 安全 209

  6.6.1 安全结构 209

  6.6.2 鉴权 210

  6.6.3 密钥管理协议 210

  6.6.4 安全联盟管理 212

  6.6.5 加密方法 212

  6.6.6 AMS私密性保护 213

  6.7 汇聚子层 214

  6.8 网络接入过程 214

  6.9 连接管理 215

  6.9.1 管理连接 215

  6.9.2 传输连接 215

  6.9.3 紧急服务流 215

  6.10 QoS 215

  6.10.1 业务分类 216

  6.10.2 自适应轮询和许可 216

  6.10.3 业务调度 217

  6.11 MAC管理 217

  6.12 MAC PDU(消息及开销设计) 218

  6.12.1 MAC Header格式 219

  6.12.2 扩展头(Extended Header)格式 220

  第7章 主要物理过程 222

  7.1 同步过程 222

  7.2 网络捕获过程 223

  7.3 随机接入过程 225

  7.3.1 异步AMS使用的测距信道 225

  7.3.2 同步AMS使用的测距信道 226

  7.4 带宽请求过程 226

  7.4.1 与其他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复用 227

  7.4.2 物理层结构 227

  7.4.3 上行带内控制信令 227

  7.4.4 上行控制信息到上行控制信道的匹配 227

  第8章 多载波技术 229

  8.1 问题提出和设计准则 229

  8.2 子载波不对齐问题的处理 230

  8.3 多载波物理层操作 231

  8.3.1 支持多载波的帧结构 231

  8.3.2 控制信道设计 232

  8.4 多载波MAC层操作 232

  8.4.1 寻址 232

  8.4.2 安全 232

  8.4.3 网络接入 232

  第9章 增强多播广播业务(E-MBS) 244

  9.1 概述 244

  9.2 E-MBS传输 244

  9.2.1 宏分集传输 245

  9.2.2 非宏分集传输 245

  9.3 E-MBS操作 246

  9.3.1 E-MBS连接建立 246

  9.3.2 连接状态下的E-MBS操作 248

  9.3.3 空闲状态下的E-MBS操作 248

  9.4 E-MBS协议及功能 249

  9.4.1 物理层 249

  9.4.2 MAC层 250

  第 10章 定位业务技术 253

  10.1 定位能力的协商 253

  10.2 基本LBS能力 253

  10.2.1 AAI_LBS-ADV消息的基本功能 254

  10.2.2 定位的测量和报告 254

  10.2.3 基于卫星辅助的定位 254

  10.2.4 LBS消息格式 255

  10.2.5 增强LBS 257

  第 11章 其他技术 260

  11.1 中继技术 260

  11.1.1 概述 260

  11.1.2 802.16m与802.16j 263

  11.1.3 MAC层功能 264

  11.1.4 物理层功能 272

  11.2 Femtocell 277

  11.2.1 Femto基站概述 277

  11.2.2 Femto系统原理 279

  11.2.3 Femto系统设计方案 282

  11.2.4 小结 291

  11.3 自组织技术 292

  11.3.1 自组织网络与Femto基站系统的网络规划/频率规划问题 292

  11.3.2 自组织网络与Femto基站系统的空口同步 294

  11.3.3 Femto基站系统与宏基站网络的空口同步 295

  11.3.4 自组织网络与Femto基站系统的干扰避免、消除问题 295

  11.3.5 自组织网络与Femto基站的初始化、重初始化和退出网络 297

  缩略语 299

  参考文献 306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