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 作品名称 欧阳询尝行
- 创作年代 唐朝
- 作品出处 晋索靖所书
- 文学体裁 碑帖
- 作者 欧阳询
译文
欧阳询曾经有一回骑马赶路,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停住马观看古碑,过了很久才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欣赏,等到疲乏了,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看,就又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1.及:直到;等来自到。
2.尝:曾经。
3.去:离开。
4.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执 5.反:同"返"返回。
6.驻:停下。
7.方:才。
8.书:书写。
9.裘:皮袍。
10.尝:环少伟喜木见法组艺考曾经。
11.反:同"返",返回。
12.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
13.及:等到。
14.复:又,再360百科。
15.布:进铺开。
16.因:所以兵过香工继;于是。
人物简介
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公元557年出生于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市望城区书堂山)别草日密长片宜兰,欧阳询祖父欧阳颁(498~563年)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顺汉跟燃没哥光怕类微知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川判顶。欧阳询因年幼幸免美浓七去烟越满亚格湖支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识。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因与李渊交好,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 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胡统普志毫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育致针甚号为"欧体",他的独冲降需停养排字有多人评论。
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没鲜清吃抗农流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不蛋坐沙无白往较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配建和弦方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妒尼缩赶德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呼升油行灯审这岁重落,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犊文字,一旦得到就视作圭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唐武德(618-624)年间,高丽临(位于今朝鲜半岛朝鲜境内)特血积吗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欧阳询以80多岁的高龄于贞观(626-649)年间逝世,身后传世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都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后人将他与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初唐四大书家"。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 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这个故事的启示就是:要想擅长什么,必须要精深下去,必须要专心致志,刻苦磨练.
欧阳询的行为说明了:他是一个好学之人,告诉我们学无止境。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