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颐

百科

贲颐是汉语词汇是指《易经》中贲卦和颐卦的合称。

  • 中文名称 贲颐
  • 译文 通达。有所往则有小利
  • 注音 bì yí
  • 出处 《易经》中贲卦和颐卦的合称

词语注释

  贲

  bì yí

  贲颐,《易经》中贲卦和颐卦的合称。

贲卦

  【原文】 来自贲①。亨。小利有攸往。

  【译文】 贲卦:通达。有所往则有小利。

  【注释】 ①贲(bì),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艮上)。本卦下卦为离,离为火,上卦为艮,艮为山。山下有火,一片艳红,花木相映,锦绣如文。喻男婚女嫁,国政家制,都有仪礼制度,构成了复杂的社会人文关系,用以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这正是所谓贤德君子"观乎天文,察乎时变"神道设教的结果。所以卦名曰贲。贲,《序卦》:"饰也。"

  【原文】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①。故以"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②,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译文】 《彖辞》说:贲,通达。此卦下卦为离,义为阴柔,上卦360百科为艮,义为阳刚,所以说阴柔文饰阳刚,因此"通达"。柔、刚分布,刚为主而柔为衬,所以说"有所往则有小利"。刚柔交错成文,这是天象。社会制度、风俗教化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是社会人文现象。观察天象,就可以察觉到时序约降误班三马可上钱联和的变化。观察社会人文现象,就可以用教化改造成就天下的人着重孙孔吗序齐发势油程

  【注释】 ①"柔来英操而文刚"四句,文,文饰。本卦下卦为离为柔,上卦为艮为刚,柔居刚下,俯顺于刚,所以说"柔来","刚上"。"文刚"、"文柔",就是柔刚互为文饰,即以伦理、礼仪来规范人们的生活,用各种政治设施来维护社会制度的尊严。②今本无"刚粱交错"四字。郭京本有。王弼、孔颖达所据本亦有。的主进右海言血良防历销今据增。

  【原议钱交宜素够土生总文】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①,无敢折狱。

  【译文】 《外钱缺象辞》说:本卦上卦为光全体艮为山,下卦为离为火,山下投出利扬另岁天卷假课城有火,火燎群山,这是贲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思及猛火燎山,玉石俱焚,草木皆尽,以此为戒,从而明察各项政事,不敢以威猛断狱。

  【注释】 ①庶,众。庶政者句磁伤洋卷丰式,各项政事。

  【原文】

  初九:贲其趾①,舍车而徒。

  《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译文】

  初九:脚穿花鞋,舍车不乘,徒步而行。

  《象辞》说:舍车不乘,徒步而行,为显示鞋子之美丽,理应不乘车。

  【注释】

  ①贲,文饰。贲其趾,犹言用花鞋套脚。本态七阻轴想因卦多记录婚嫁之事,礼聘迎娶都有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对偶婚制的简单的风俗图景。读者可从这个角度体察各爻意义。《象辞》附会大义,曲加解释,以致面目全非。

  【原文】

  六二帝括法:贲其须。

  《象》曰:贲川春重止问状括其须,与上兴也。

 红跟弱场我马婷 【译文】

  六二:修饰自己的胡须。

  《象辞》说:修饰自己的胡须,说明老人不服老,帮助君王传皮呢市鱼盟振兴国家。

  【原文】

  九三:贲如濡如①。永贞吉。

  表帝《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②。

  【译文】

  九三:奔跑向前,汗流浃背。卜问长时期的凶吉而得吉兆。

  《象辞》说:永远贞正,必吉利,因为决没有人侵凌正人君子。

  【注释】

  ①教调铁需季当贲,借为奔。濡,湿。如,形容词词尾。②《象辞》释"贞"为诚信贞正。陵,侵凌。

  【原文】

  六四:贲如皤如①。白马翰如②。匪寇,婚媾。

  《象》曰:六四,当位疑也③。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译文】

  六四:奔跑气吁吁,太阳火辣辣。高头白马,向前飞奔。不是来抢劫,而是来娶亲。

  《象辞》说:六四阴爻居阴位,所处恰当。既知不是来抢劫,而是来娶亲,疑虑冰释,终无灾祸。

  【注释】

  ①贲,借为奔。皤(pó婆),郑玄本作燔,焚烧,这里指太阳当头晒。②翰,黄颖注:"马举头高昂也。"马头高举即飞奔之状。③当位,此以六四爻位爻象为据。六四,阴爻居阴位(第四位为阴位),是为当位。之所以称"疑",因为看到大批人马奔驰而来,心中犯疑,难料吉凶。

  【原文】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①。吝,终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译文】

  六五:奔向丘园,送上许多布帛,初遇困难,终则顺利。

  《象辞》说:六五爻辞说的吉利,是指有婚姻之喜。

  【注释】

  ①戋戋,马融注:"委积貌。"即一大堆的样子。

  【原文】

  上九:白贲①,无咎。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注释】

  ①贲,饰,这里指配色。白贲,犹言白底的布帛饰以各苞花纹。

  【译文】

  上九:送上白底饰以诸色花纹的布帛,不会坏事。

  《象辞》说:白底的布帛饰以诸色花纹,没有灾祸,因为上九居一卦乞首位,像人高高在上,志得意满。

角略除

  【原文】 颐①:来自贞吉。观颐,自求口实②。

  【译文】 颐卦:占卜得吉兆。研究颐养之道,在于自食其力

  【注释】 ①颐,卦名艺维板沉已操哥。本卦为异卦相叠(震360百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震,震为雷,雷出山中,正是春暖之际,天地养育万物之时。在《易卦》看来正喻圣人依时养贤育民,贤人修德养身。所以卦名曰颐。颐,《尔雅?释诂》:"颐,养也。"②口实,口粮笑地倍挥望座,自求口实,犹言自谋口粮。

  【原文】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抓号实笑本阳刑没喜犯专。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译文】 《彖辞》说:颐卦卦辞讲,"贞正吉利",意思是依循正道颐养人我则吉利。"观审颐养",就是观察所颐养的对象。"自食其力",就是观察他怎样养活自己。天地养育万物复气料未景,圣人颐养贤人,养育万民。颐养物我不失其时,这是多么伟大。

  【原文】 《象》曰:山下有雷①,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震为雷,雷出山中,万物萌发,这是颐卦的卦象。君子观此钱己高排念日客成导卦象,思生养之不易,从而谨念果杨队供叫肥范律慎言语,避免灾祸。节制饮食,修身养性。

  【注释】 ①山下有雷,古人认为天暖之时,雷生于地,震动万物,萌发生长。

  【原文】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①,凶。

  《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译文】

  初九:自己储藏着大量的财宝,还要羡嫉人家的财物南青火内,必遭凶险之事。

  《象辞》说:羡嫉人家的财物,这不是高尚的行为。

  【往释】

  ①舍,放置。灵龟,李镜池说:"代指财宝,财富。这原是占卜用的,十分贵重。"朵质告立元逐充颐,李镜池说:"颐颔丰满,圆鼓鼓的,像花朵一样。这是丰衣足食的象征。"

  【原文】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①。颐征②,凶。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译文】

  六二:为了糊口,就得在山坡上开荒种地。为了生计而去抢劫别人,这是凶险之事。

  《象辞》说:六二爻辞说抢劫则凶,因为这种行径违反道义。

  【注释】

  ①颠,高亨说:"借为填,塞也。填颐,纳食物子腮中。"拂,李镜池说:"借为刜,声通。刜,击也(《说文》),斫也(《广雅?释言》)。"经,《广雅?释言》:"径也",指阡陌。拂经,这里指垦荒开田。②颐,颐养。征,征伐,攻击。颐征,犹言为了生计而去抢劫余散创航力形笔血同别人。

  【原文】

  六三:拂颐①,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往。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沙减革师代煤传悖也。

  【译文】

  六三:违背养生正道保扩,靠歪门邪道过活,占问得凶兆。十年都得倒霉,永无好处。

  《象辞》说:十年都得倒霉,因为这种行为大有悖于道义。

  【注释】

  ①拂,违背。颐,这里指颐养之道。

  【原文投村铁议或绝多定军品文】

  六四:颠颐①,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②,无咎。

  《象》曰:颠颐之吉,上原刻语感年至兵施光也③。

  【译文】

  六四:所求不过糊口,害人之心不可存,吉利。虎视眈眈,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样就可以安享天年,悠然自得,无灾祸。

  《象辞》:所求不过糊口,之所以吉利,因为君上施舍甚广,足以养民。

  【注释】

  ①颠,声假为填。颠颐,犹言糊口。详前注。②《释文》:"逐逐,荀作悠悠"。安然自得之貌。③光,借为广。上,君上。施,施舍。

  【原文】

  六五:拂经①,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译文】

  六五:开荒种地,平居度日,占问得吉兆。筮遇此爻,不可涉水渡河。

  《象辞》说:平居守正,之所以吉利,因为其人安份循道,服从君上。

  【正笑元轻迫北顾注释】

  ①拂,借为刜。经,即径,阡陌。拂经,指开荒种地。详前注。

  【原文】

  上九:由颐①,厉,吉。利涉大川。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泽文】

  上九:遵循生活正道,先艰难而终吉利。筮遇此爻,有利于涉水渡河。

  《象辞》说:遵循生活正道,先艰难而终吉利,因为善良之人终得善报。

  【注释】

  ①由,遵循。颐,颐养之道。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