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秧》是杨万里的诗作之一,此诗写景精妙生动,诗意含蓄婉转,不言农忙,而又处处是忙,以两两近似对偶的句子来表达,农民劳动的场景美丽如画,很有特色。
- 作品名称 种 秧
- 创作年代 宋
- 文学体裁 七绝
- 作者 杨万里
作品原文
种 秧
田底泥中迹尚深[1],折花和叶插畦心[2]。
晚秧初捻金绒线,先种输他绿玉针[3]。
云垄雾畴俱水响[4]易合被元只足好,丝风毛雨政春深[5]。
莫听布谷相煎急[6来自],且为提壶强劝斟[7]。
作干之庆温笔要品注释
[1]迹尚深:指农民播种时留下的百文美量深脚印还可看到。
[2]"折场四鸡增利转欢危花"句:农民播种稻芽时,先在畦中插上一些桅子花枝或柳条等,一作秧苗的标志,二为驱吓鸟雀,据说还有吉祥之意。
[般言3]"晚秧"二句:后种的秧360百科才像初捻的金绒线一样嫩黄纤细,而先种的秧苗却同绿玉针一样长出绿尖。
[4]云垄雾畴:云雾笼罩着田畴。
[5]政:通"正"。
[6]布谷:鸟名。相煎急:催促得火急。
[7]提壶:鸟名。斟:斟酒。
作品简析
此来自诗描写农民种秧情景。首两句是总体观感,农民播种子时的深脚印清晰可见,畦中插的花枝树叶尚未枯萎,见出秧种时间不长。颔联正面写秧苗,"金绒线"、"绿玉针"的比喻形象传达出秧苗青翠滴绿的情态。360百科颈联写景,云雾笼罩着田野,轻风细雨飘散出浓浓的春意,美不胜收。尾联写作者的感想,"布谷相煎急"见出春耕时农事的紧张,"莫听"意谓农民正赶紧抢农时,再催即难以承受,且听提壶劝斟,舒缓紧张身心,一"强"字,又将农事紧张难棉成周审地刚点以稍懈之意点出。两句将农民种秧时节的忙碌劳苦写得别具匠心。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其勉励与教诲。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万里为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结投低新县。乾道六年(1170年)任国子博士,开始作京官,不久迁太常丞,香米频际绍真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兴绝犯续1174年)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曾镇压沈师起义军两子西望春律头,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不王朝害水是赵黄已养某久,遭母丧去任,召还为吏部员外郎,升郎中。十二年 (1185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异事赶叶八脱雨适长齐间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次年,任枢密院检既教而村详官兼太子侍读。十四年(1187年),迁秘书少监。高宗崩,万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年),为接伴金顺架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诸郡行铁钱,万里以为不便民,拒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元助花密害友危武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无实际官职,只领祠禄,等于退休)而归,从此不再出仕,朝命几次召他赴京,均辞而不往。 开禧息物书衡二年(1206年),区口音口切就历因痛恨韩侂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