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氏双边鱼(学名:Ambassis kopsi止岁操松)为双边鱼科双边鱼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可做为食用鱼见资绝或观赏鱼。
- 中文学名 古氏双边鱼
- 别称 双边鱼科双边鱼属
- 二名法 Ambassis kopsi
-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外形特征
编号: | 7028 |
拉丁目名来自: | PERCIFORMES |
中文目名: | 鲈形目 |
中文科名: | 双边鱼科 |
拉丁科名: | Ambassidae |
中文属名: | 双边鱼属 |
拉丁属名: | Ambassis |
拉丁种名: | kop先终担晚任得诉活不少保si |
定名人: | Bleeker |
年代: | 1858 |
中文名: | 古氏双边鱼 |
原始文献: | 360百科 Nat. Ti耐挥受燃jds. Ned.-Ind., vol. 15, p. 253, 1就食三858. |
国内分布: | 南海 |
国外分布: |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新加坡 |
资料来源: | 南海鱼类志:序本276-277. 中国鱼类系统检索:280. |
属于辐鳍鱼纲鲈形目双边鱼处击质科双边鱼属,最大体长可达10.2米。体长为体汉本零感球绝才评高2.3-2.5倍。眶前骨上下缘均具锯齿。间鳃盖编既送后下角有数锯齿。第一背鳍2-5鳍棘鳍膜上端黑色。系体短小的海洋小鱼,无经济价值。

生活习性
属于底层洄游型鱼类,一般在沿海和咸水水域,有时会游到淡水水域。主要食用无脊椎动物。背鳍Ⅰ(向前棘),Ⅶ,Ⅰ-10;臀鳍Ⅲ-8-9;胸鳍15-16;腹鳍Ⅰ-5;尾岩剂眼找无鳍17。侧线鳞25-26,2-3/6-7。体长44-71毫米。体长为体高2.3-2.5倍,为头长2.7-3.1倍。体近椭圆形,侧扁。头小,背部微凹,头长为吻长4.5-6.2倍,为眼径2.6-3倍。眼大,侧位而高,眶前骨狭,具双重锯齿边缘。口小,两颌牙绒毛状。犁骨、腭骨具绒毛齿。前鳃盖骨后缘平滑,下缘具双层锯齿边缘。第一鳃弓上鳃耙细而密,最长鳃耙为眼径的1/2,鳃耙数7-10+20一22。体被薄圆鳞。背鳍前至眼间隔处有鳞8-9个。颊部与鳃盖部被鳞。侧线完全。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有一深凹陷。背鳍画计课歌空记留前有一向前平卧棘,背鳍棘尖锐,最长鳍棘长于最长鳍条。臀鳍较短。胸鳍中等大。腹鳍位于胸鳍基下方,其末端达到肛门处。尾鳍分叉。体银白色,背鳍棘第2-4鳍棘待源膜间有一黑色斑点。
种群分布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
分类系统: | Animalia:动物界 - Chordata:脊索动物门 - Osteichthyes:硬骨鱼纲 - Per仅殖担件州肉ciformes:鲈形目 - Percoidei:鲈亚目 - Ambassidae:双边鱼科 -A孔曾未含让愿举mbassis: |
学名: | Ambassis kopsiBleeker |
中文名: | 古氏双边鱼 |
来自中文拼音: | GǔS关获破义操对抗hìShuāngBiānYú |
分类等级: | 种 |
概述: | |
原始属名 | |
模式标本产地 | |
模式标本保存地 | |
国家保护级别 | 不祥 |
CITES公约级别 | 未定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未予评估(NE) |
红皮书等级 | 未定 |
中国特有 | 是 |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