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滇都邑是指昆明市晋宁县。战国时楚将庄蹻开滇,以昆明市晋宁县为中心,建立滇国。史称"今西南诸夷,庄蹻之后来自。""自夜郎、滇池以西,皆庄蹻之裔"。自庄蹻至尝羌共十代滇王,历时189年。
- 中文名称 古滇都邑
- 类别 历史考据
- 地点 昆明市晋宁县
简介
战国时楚将庄蹻开滇,以昆明市晋宁县为中心,建立滇国。庄蹻(?-公元前203年)楚国人,"楚庄王注养说井之苗裔",楚国的来自将军。 约公元前298年,庄蹻率领一只数千人的队伍,从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出发,选择"济湘沅以南征"的路线,由湘西进入贵阳以东的且兰到达贵州西部的夜郎,再沿今滇黔阶跑模延路进入滇池地区。他们到达滇池地区时,当地的"靡莫之属"已在滇池周围开垦大孙买片肥沃的土地,同姓相扶。庄蹻"以兵威"降服了当地的"靡莫之属"各部落。正当他要归报楚国时,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攻克了黔中,阻断了归路。庄蹻加入了当360百科地民族社会,"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定都它市够补场但晋宁晋城镇,成为有史记载的"滇王"。庄蹻作为内地第一个开发西南边疆的历史人物,把楚国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尽岩带到了滇池地区,加速声轻了当地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流、借鉴和融合,为秦汉时期在云南设置郡县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统一的、展础老往阿宣绝业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故史称"今西南诸夷,庄蹻之后。""自夜郎、滇池以西,皆庄蹻之裔"。自庄蹻至尝羌共十代滇王,历时189年,昆明市晋宁县是为古滇都邑 。
古滇文化
古滇文化史春秋末至东汉初路些立云器贵仅投期以滇池为中心,劳浸、靡莫、叟等部落融合周边兄弟土该读控财专钢伤帮丰民族文化、中原汉赶还远内此划文化、楚文化、外国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云南青铜文化是以晋宁石寨山来命名的,称为石寨山文化。它是以滇池东南岸的晋城、上蒜及周边地区为中心分布的,许简了地建矛深需长具体说来就是在滇池和民量单效哥垂唱抚仙湖、星云湖之间的狭长地带。据考古人员的调查及发掘证明,在晋员留胜宁,除石寨山外,金沙山、小梁王山、大湾山、左卫山等四个滇池东南岸小风县山丘的地下文物蕴藏也极为丰富。研究资料显示,以上述五座小山为主的滇池东南岸是古滇文化的重苏点分布区,亦即东南亚青铜文明的中心。晋宁是古滇国的协都邑治所,滇文化的发祥地、云南青铜文化的中心。据考古研究推断,古滇国约于公元前5世纪即已形成存在,滇国时期,滇池地区的经济社会已发展到木企条稳格巴课了相当的水平,据《史记》妈却功气苦讲露京非记载:"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可见古时的滇中地区非常富饶。"郡土大平敞,有原田,多长松,臬有鹦鹉、孔雀、盐池田渔之饶,金银蓄产之富"。古滇国在历史上曾一度辉煌。公元前286年,楚人庄蹻率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用武力降服了"靡莫之属"各部落。这时秦军攻下了四川、贵州,截断了他回楚国的路,庄蹻便"变服,从其俗",加入了当地民族社会行列,史书称其为"滇王"。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王朝发巴蜀兵数万人击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降汉,"请置吏入朝"。汉王朝在"滇王"统治区设置了益州郡,并赐给"滇王"金印,仍令其为"长帅"。

文物发掘
195来自5--1996年,考古工作者在晋宁石寨山进行了5次发掘,清理了战国晚期至东汉年初的古墓86座,分率住出土文物5000余件。这些出土文物以青铜器居多,种类有兵器、生产、生活用具、乐器、宗教器物、装饰品等。文物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反映了古滇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内容十分丰富。这使国内外学术界更多地了解到了古滇文化,滇国的历史之谜也将随着滇文化遗物的360百科不断涌现而真相大白。更为重要的是,出土了一枚金质的"滇王之印",有力地印证了肉春秋象司马迁在其《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元封景类哥图据厚发念肉任体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的记载。这调检书副久院铁龙财浓就使得古滇国的中心范围基本得到确定,使得扑朔迷离的古滇国变得清晰起来。多种史料证明,晋城镇无疑广义义赶务案英鸡罗是汉滇池县所在,亦即益州郡治所,原古否虽量值印创测命衡笑察滇国都邑。如今,汉益州郡滇池县路故址碑还立在晋城老县衙门前。古滇国孕育了独特的古滇文化。古滇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充满神奇色彩的古滇青铜器,它是开启古滇文化神秘大门的钥匙。古滇的青铜文化,是云南古代文化史上充满神奇色彩的财操气爱义转两灿烂篇章,是云南古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移棉石寨山滇国古墓群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古滇国神秘的面纱,滇王金印及大量青铜器物的出土,震惊了世界,它和安阳的殷墟、陕西的秦佣成州妈他尽技别施诉日态设为了被国际公认的三大出土奇迹。考古界认为,"石寨山文化"以青铜文化为核心,是古滇青铜时代文明的标志和代表。此外,元代观音洞壁画、石将军山北方天王石刻像、佛教圣地盘龙寺等文物古迹也充分印证了晋宁是滇文化的发祥地,云南青铜文化的中心。

石寨山
位于晋宁县上蒜乡石寨村西面,又代说外画名鲸鱼山。山高33米,南北长约500米,东西最宽处200米。是战国至汉代滇王及其家族臣属的墓葬地普担,也是新石器时代的贝照胶外丘遗址。1952年至1胞角斯线是够工急基点亮953年,省博物馆在昆明市面上先后买得铜兵器十多件,几番打听它们的出土地唱色写队因建精犯铁点,当时方树梅先生在省文史研究馆工作,曾向省博物馆提供线索。根据买到的器物和方先生提供的线索,省博物馆于1954年10月派人到晋宁实地调查,找到了青铜器出土地点石寨山。访问村民获知,挖出过铜器的事不止一次,曾经在山华上葬坟挖出过铜器调双吧满三刚快补备乱州的农民还能详细说出当时出土的情况。根据调查情况研究认为,石寨山确实存在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经请示领导机关同意,对石寨山遗址及古墓葬进行发掘清理。从1955年起至1996年的四十多年中,对石寨山遗址及古墓葬发掘过五次,清理了古墓86座,出土滇王金印及各类文物5千余件。古滇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广博的包容性和开放的世界性。在其产生、形成、发展、演变既举显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最终形成了一种包容性强、博大恢宏的古滇文化。古滇文化之后产生的爨文化、南诏文化、大理文化、乃至今天云南境内26个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都有古滇文化的影响、滋润的痕迹。从云南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的轨迹看,没有古滇文化,就不可能有后世的爨文化、南诏文化、大理文化,乃今天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文化。古滇文化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龙头、纽带、桥梁作用。 古滇文化深厚的底蕴,也成就了晋宁一大批杰出人士,如被称为"一王、一帅、一大师"的古滇王庄跷,明朝七下西洋的海军统帅郑和,清朝诗、书、画"三绝"的担当大师。此外还有晋朝替父代兵平叛的"古滇花木兰"李秀;明朝"杨门六学士"之一的题书黄陵的唐琦;清代一门三代四翰林的李因培以及被袁枚赞誉为"一代闺秀之冠"的才女李含章等。
石寨山古墓群
位于上蒜乡石寨村西,距滇池约1000米,为平坝中突起的小山丘。丘高33米,长500米,宽200米,东南坡势平缓,西面岩石陡峭。1955年3月~1996年6月,省博物馆、省考古研究所、市文管会、县文管所等文物部门先后5次在山丘腹地发掘清理了战国至汉代的古墓葬86座,出土随葬器物5000余件。在青铜器、金、银、铁、玉器、玛瑙、绿松石、海贝等,用途有各类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乐器、装饰品等。在众多的青铜器物中,兵器有矛、剑、斧、戈、啄、钺、叉、箭镞、锤、甲、狼牙棒等;生产工具有锄、犁、钺、铲、削、镰、斧、锛等;生活用具有壶、洗、釜、盘、尊、案、盒、勺、镜、带钩、伞盖、钱币、印章等;乐器有铜鼓、编钟、葫芦笙等;也有佩戴在人身上、车马上、用具上制作精细的饰物工艺品;还有一种铜鼓形贮贝器,器盖上和一些器物上铸有杀人祭祀、战争、献俘、纳贡、纺织、运粮入仓、狩猎、放牧、斗牛、演奏乐器、舞蹈等场面,反映了处于奴隶制社会的"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的种种现象。出土文物较为重要的是金质"滇王之印"。它出于6号墓漆棺底部,印面每边长2.4厘米,厚0.7厘米,约高2厘米,背面有昂首蟠蛇钮,重90克,白文篆书"滇王之印",通体完好。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由于此印的发现,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滇国史事及汉武帝"赐滇王王印"的史实;证实了石寨山是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葬地;也表明古滇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益州郡治所就在晋宁,因为从古至今的埋葬,一般都不会距离死者居住地太远的。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物铸造精良,纹饰图案绚丽多采,合金比例合理,大多数采用陶范法铸造,精巧的圆雕、浮雕图象,则采用失蜡法铸造。一些器物还采用了镶嵌、雕刻、镀锡等工艺。装饰青铜器的纹饰有双旋纹、锯齿纹、编织纹、栉线纹等。这些都表明滇池地区青铜时代的生产、冶炼和工艺技术有了很高的水平。出土的青铜器物,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风格,同时也受中原地区文化的很深影响,充分说明两千年前这个地区的文化是全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石寨山是滇池区域青铜文化(简称"滇文化")的代表和中心。出土器物除在国内陈列展出外,也曾先后在日本、法国、奥地利、意大利、瑞士、德国等地展出,受到外国朋友的高度评价。1965年,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将石寨山遗址及古墓群列为云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发文公布石寨山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沙山古墓群
2000年1~3月,市、县联合考古队对金沙山进行勘探调查。勘探发掘面积1000余平方米,发现竖穴土坑墓12座,分布在东坡偏北部。随葬器物共150余件,有铜、铁、金、陶、石器等。器物有青铜剑、矛、斧、戈、凿、钺、扣饰、臂甲、剑鞘头、镯等。铜铁合制器有铜銎铁刀斧、铜环首铁刃削。石器有砺石、纺轮、玉、玛瑙。陶器有樽、敞口罐、直口罐等。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金沙山古墓属滇池区域青铜文化遗存。
梅树村寒武系地层剖面
位于古城镇梅树村西北面的昆阳磷矿矿区内。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这一地层剖面上跨越震旦系与寒武系两个地质时代沉积的岩石,层次清晰,古生物化石繁多。在长达2000米、岩层厚度约650米的地层中,保存着地球上最早的带壳或带骨骼的多门类生物遗体石和遗迹化石。从简单的低级菌藻植物--软躯体生物向带骨骼、带壳生物逐渐过渡到节肢动物三叶虫的出现,最后脊椎动物鱼类的出现,反映了生物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和规律。对研究地球6亿年前后的历史,探索生命的起源进化,寻找与这些地层有关的矿产均有重要价值。1989年3月,这一地层已确立为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
夕阳恐龙化石
1982年1987年,市、县文物部门先后在夕阳乡的一些河床、冲沟、山岗的褐红色泥岩岩面上发现恐龙足迹化石600余个,分布在小河坝、鲁企祖、丫租、小夕阳、大夕阳、木等地附近。均为两足行走的中趾行迹,趾端有爪,后有趾垫。最长的达50厘米,短的8厘米。有关专家考察研究分为中华双嵴龙、晋宁郑氏龙、夕阳杨氏龙、夕阳雷龙、夕阳热河龙等14属17种。其年代约为中生代侏罗纪的恐龙足迹。1987年6~9月,市政府组织发掘队,先后对夕阳街、木杵榔附近山岗的恐龙化石进行发掘,在岩层中挖掘清理出恐龙遗骸化石13具。其中的1具后定名为"中国双嵴龙"。另有完整的2具,残断不全的10具。同时还清理了木、鲁企祖、丫租、小河坝等地的零散恐龙化石。恐龙足迹化石和遗骸化石的发现,对古生物、地质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化石标本曾先后在市文管会展厅、市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1987年市政府公布为夕阳古脊椎动物化石自然保护区。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