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花时·翠凤翎毛扎帚叉明代的一首散曲,作者是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
- 作品名称 赏花时·翠凤翎毛扎帚叉
- 作者 汤显祖
- 创作年代 明代
- 文学体裁 散曲
作品属离投胞建南散业概况
作品名称:赏花时·翠凤翎毛扎帚叉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汤显祖
作品体裁:散曲
作品原文
赏花时(1)
翠凤翎毛扎路争亚突该将写帚叉(2),闲踏天门扫落花。
你看那风起玉尘砂(3),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
你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4),再休向心跑起端境报室棉验映军东老贫穷卖酒家(5)。
你与俺眼向云霞(式盟鲁6)。洞宾呵,你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
若迟呵,错叫人留恨碧桃花(7)。
作品注释
官沙打零建指战施 (1)赏花时:这首曲子出来自自汤显祖的《邯郸记》。汤显360百科祖根据唐人沈既济《枕中记》传场奇情节改编的戏曲,写吕先洞宾下凡去度一人上天代替何仙姑天门扫花之役,他到了邯郸(今属河北省)客店,遇卢生,把神奇的磁枕给他睡,让他做了一场头强若黄粱美梦后,把他带到仙界去执帚。"赏花时",曲调名,剧本第三折"度世"中何仙姑所唱务,她嘱吕洞宾速去速回,不要误期。
(2)"翠凤"二句:何仙姑扫花于天门,所执之帚叉乃用翠凤的翎毛所茶扎成。翎,鸟翅上、尾上的长羽毛。
(3)"玉娘台画给视征害材尘砂"几句:天界并无尘土泥沙,有的也只晚旧至说季是玉屑,所以叫玉尘砂。猛可的:突然间。这几句的意思是说:"风吹落天上的碧桃花,不知要比云层之下人间好花开时辜负春光可惜多少?"何仙姑在天门外扫花,"门外即天涯",还有怕错过蟠桃宴的意思。语出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别牡丹》诗:"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4)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做事冒冒失失,不听嘱咐,险些儿送了命。吕洞宾曾带着"降魔太阿神光宝剑"下山,临行时师父嘱咐他不章河量市买围陈甚得要寻和尚闹事。他忘了师教,与正在讲经说法的黄龙禅师顶撞,被黄龙手起一戒尺打得头上起个疙瘩。吕洞宾愤恨,半夜里祭起神剑去斩黄龙印欢查话补距政,结果剑被黄龙收去,人也被押,幸亏师父说情搭救了他。故事出自《指月录》。《醒世恒言》中有《吕洞宾飞剑斩黄龙》一篇。日本内阁文库藏有《吕仙飞剑记》,其第五回《纯阳飞己制训假神身扬离含报剑斩黄龙》所叙与此困落篇不同,当别有所本。
(5)东老贫穷:宋代湖州东林沉氏,自称东老。他家境贫寒,划倒妒探末著游仅和联但喜好留客醉饮,有客人以石榴皮在他家的墙题上题诗说:"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苏轼诗序中曾记其事。销运联非周那娘支决吕洞宾喜好饮酒,令散有酒醉岳阳楼的事。这句是英真存便同时北虽导叫他途中不要贪饮被好客的酒家所挽留而误了事。
(6)眼向云霞:只留意仙界的事。兼以云霞喻天上盛开的碧桃花。
(7)留恨碧桃花:因无人接替扫花之役,不能参加蟠换自称突混等桃宴而遗憾。吕洞宾临行,何仙姑问他:"只此去未知何处度们山念吸北人?蟠桃宴可赶的上也?"《邯郸记》最后一折,吕洞宾带卢生来见何仙姑时说:"仙姑,恰蟠桃宴时节哩!"
作品赏析
红楼引文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曾引用过这首曲子。原文如下:
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又取过骰子来,盛在盒内,摇了一摇,揭开一看,里面是五点,数至宝钗。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
"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宝钗吃过,便笑说:"芳官唱一支我们听罢。"芳官道:"既这样,大家吃门杯好听的。"于是大家吃酒。芳官便唱:"寿筵开处风光好。"众人都道:"快打回去。这会子很不用你来上寿,拣你极好的唱来。"芳官只得细细的唱了一支《赏花时》:
"翠凤毛翎扎帚叉,闲为仙人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才罢。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湘云忙一手夺了,掷与宝钗。
深层寓意
《山门·寄生草》写的是鲁智深在被逐出五台山文殊院时,他由忧世、愤世转向出世、遁世的一段心路历程。事实上,庚辰本第22回的上半阕回目,就叫做"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在红学界,包括大多数拥林派学者在内的研究者,均公认曲中所谓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等语,正是"对今后宝玉出家为僧、缁衣乞食的预示"(见《红楼梦鉴赏辞典》"典故引语"部分/朱淡文/文)。而在《红楼梦》中,这样一首充满《水浒》式孤愤、反叛色彩,且以佛家"随缘摄化"之精神为收结的曲子,竟然是宝钗的最爱,而且也还是由宝钗推介给宝玉知晓的。这无疑就是对将来宝钗引导宝玉出家之结局的一个最为直观的提示!同样地,《邯郸梦·赏花时》写的是何仙姑对于吕洞宾的一番谆谆劝告,要后者下到凡间以后,莫要留恋红尘中的酒、色、财、气,莫贪杯误事,也莫与人随意斗气,应该把天界的美好挂在心间,将天界的任务放在第一位,完成了使命便早去早回。这支曲子偏偏被曹雪芹穿插在宝钗抽取花名签的时刻,而且作者还让宝玉一边听曲,一边颠来倒去地念叨宝钗花名签上的"任是无情也动人"。显而易见,这也是在以曲中何仙姑与吕洞宾的关系,来暗点后三十回佚稿中宝钗引导宝玉出家为僧,复返大荒山的结局!而更重要的,《红楼梦》虽然写了许多书中人物唱曲听曲的情节,但绝大多数都是徒点其名(比如《西游记》、《刘二当衣》、《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丁郎寻父》、《黄伯英大摆阴魂阵》、《荆钗记·男祭》、《续琵琶》等等),或者仅仅是截取其中的一句两句(比如,《西厢记》中的《小桃红》、《仙吕赏花时》、《八声甘州》,《牡丹亭》中的《皂罗袍》、《步步娇·袅晴丝》等等),《山门·寄生草》和《邯郸梦·赏花时》却是仅有的两处被曹雪芹全文照抄的曲文。如果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用意,作者断不会如此枉费笔墨。而值得注意的是,《山门·寄生草》被穿插在宝钗生日这天,由宝钗推荐给宝玉,《邯郸梦·赏花时》又被安排在宝玉生日这天,出现于宝钗抽取"艳冠群芳"签的时刻。两次均同宝钗、宝玉其人紧密相关。这无疑又是构成了一前一后的一组证据链,证明了日后宝钗引导宝玉出家,正是作者为全书安排的真正结局!
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1616),明代大戏曲家,江西临川人,居处名玉茗堂。他曾受李贽的思想影响。他的优秀作品反对传统礼教和当时政治状况,但另一方面,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也在一些作品中有所表现。著有戏曲《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种。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