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龙

百科

(19丰刑剂57年5月 - ),江苏昆山市人,中国经济学家。 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1987世实移望年在南京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兼任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经济来自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丹麦奥登塞大学访问进修。在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非均衡经济学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

  • 中文名称 杨瑞龙
  • 出生地 江苏昆山市
  • 出生日期 1957年5月
  • 职业 中国经济学家

主要著作

  已出微你版了《宏观非均衡的微观基础》、《现代企业产权制度》、《面对制度之规》、《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皇训校随器格理论及其应用》、《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等多本专著,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成就与荣誉

  曾获经济学最高奖--第八届、第十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北京市第四、第六届、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固干助督婷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评迫格谁掌阶翻木计确秀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哪针备根含鲁着任说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被选拔为国家人事部" 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北京市"百人工程"人选,获教育部"青年教师奖"、"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与管理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教育部特聘教授荣誉。

主要理论贡献

  杨瑞龙在制度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非均衡经济理论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

  在中国国内首次提出并具体设计了双层股份制模式,来自那就是通过在政府、国有资产委员会、控股公司和股份公司之间设置多级委托代理关系,解决政企不分、产权模糊等问题。这一改革思路在360百科后来国家体改委设计的改革方案以及深圳、上海等地的歌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得到了体现。

  对"资本雇佣劳动逻辑"、 "工资侵蚀利润"等命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阐述了共同治者离粒促理与相机治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模式。这些学术思想在经济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一京感影篇关于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从自费开发到"国批"开发过程的案例

2011年赴美访问

  分析中, 提出了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渐进过渡依次经过供给主导型、中任石增困间扩散型和需求诱致型三种制度变迁方式的假说,并加措来换执零以验证。该成果被认为处于中国制治树械响镇事至度经济学研究的前沿。

2009年访美

主要作品

  1.《股份制与当代中国企业改革》(独著),中国展望出版社1992年版。

  2它器直呀秋高.《宏观非均衡的微观基础》(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血既只年版。

  3.《现代企业产呼道客氢许审权制度》(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第一作者,与周业安合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面对制度之规》(独著),中国与重图善兵友弦全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6.《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试论国有资产价值递增承包责任制》,《经济研究》1986年第11期。

  8.《价格不是国家实行间接控制的手夜序宁段》,《光明日报》1986年3月8日。

  9.《产权明晰化与双层股份制模式》,《经济研究》1988年第2期。

  10.《法人资产制度与企业自负盈亏》,《经济球双呀儿布伯石罪在架研究》1986年第8期等晶办唱内季福光

  11.《论制度供给》,《经济研究》1993年第8期。

  12.《什本裂越论我国制度变迁方身括创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13.《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

  14.《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伤居么论含义》,《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15.《论国有经济中的多级委托代理关系》,《管理世界》,1997年第1期。

  16.《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17.《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1期。

  18.《国有企业的双层分配合约下效率工资假说及其检验》,《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

  19.《相机治理与国有企业监控》,《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20.《交易费用与企业所有权分配合约的选择》,《经济研究》1998年第9期。

  21.《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治理结构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2.《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23.《从技术创新透视外部网络化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3期全文转载。

  24.《专用性、专有性与企业制度》,《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25.《竞争、内部人控制与经济绩效》,《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0期。

  26.《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期。

  27.《双重成本约束下的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2期。(本文曾有争议)

  28《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的制度基础》,《求是》2002年第18期。

  29.《追踪新制度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1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

  30.《企业间网络的效率边界:经济组织逻辑的重新审视》,《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1期。

  31.《正式契约的第三方实施与权力最优化》,《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32. 《企业理论: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33. 《不完全契约:一个综述》,《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