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露是什么意思 凌露的含义是什么?

茶叶

1、“凌露”一词的概括

“凌露”是汉语词汇,形容清晨或夜晚植物表面上的露水被高温或强风摧毁或蒸发。这个词来自于植物学领域,是形容植物或其他物体上的露水消失的现象。

2、凌露的形成原理

凌露的形成原理是:由于夜间空气静止,地表散热快,地表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而空气中的水汽又饱和度很高,露点近于地表的大气层中水汽在冷凝核的作用下析出液态,成为细小水珠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形成露。在早晨或气温上升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和大气温度的作用,在露珠表面形成微小的气泡,并带走一部分液态水,露珠逐渐减小,直至蒸发殆尽,形成凌露现象。

此外,凌露也可以因为风吹干、温度升高而消失。

3、凌露在诗词歌赋中的应用

凌露作为一种田园意境的写景手法,常出现在诗词歌赋中。例如唐代诗人陆龟蒙在《浣溪沙·寒蝉凄切》中写道:“疑是银河落九天,凌露胧明夜景连。”形容了清晨凌露的美景;明代文学家杨慎在《临江仙·满目山河澄翠色》中也描写了凌露:“谷中凌露村火稀,烟静水昏鱼鸟归。”让人想象出山村清晨露水洒满麦田的景象。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秋色渐将晚,山行绝胜迹。孤屿西南见,遥隔断人国。黄云坤上来,白石瘦骨出。幽寒一半在,凌晨吸红菡。”这里凌晨吸红菡形容清晨露珠被花朵吸收,增添了诗歌的生动形象。

4、凌露的文化内涵

凌露除了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它象征着一种化解焦虑的含义,因为凌露往往伴随着白天的到来以及太阳的升起,给人带来曙光的感觉,这也寓意着在最黑暗的时刻,也需要有信念与希望的支撑。

此外,在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中,凌露也有着与人生命运息息相关的含义,如唐代孟郊《登科后》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临别殷勤重寄语,一封望乡泪满巾。”这首诗中的“终夜长开眼”形容凌露将花瓣吸饮的过程,而诗句“一封望乡泪满巾”则寓意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奔波与追寻,只有在黎明到来之前,努力坚持,才能迎来即将到来的曙光。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