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叶品种对沉底现象的影响
白茶之所以开水一冲就沉到杯底,与其品种有着密切的关系。白茶属于轻发酵茶类,经过与空气长时间接触后,茶叶内的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含量较高,而这种物质单独放在水中极易沉淀。因此,即便使用与白茶相似的其他轻发酵茶叶,也会出现类似的沉底现象。
与白茶不同的是,其他茶叶品种经过工艺处理,茶叶内的大分子物质已经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加水后不容易沉淀。因此,运用沉淀物质的分子量大小原理,调整其他茶叶品种的发酵程序和制作工艺,也有可能缓解沉底现象。
2、茶叶水分量对沉底现象的影响
另一个可能导致白茶茶叶在开水中沉底的原因是,茶叶的水分过多。茶叶中过多的水分会导致茶叶组织松散,变得异常柔软,进而引起煮茶时的沉底现象。
解决办法就是在煮茶时,多注意茶叶的水分量控制。一般建议将茶叶放在自来水龙头下用水冲洗,为茶叶流动带来一个“加速度”的同时,也可以将茶叶中多余的水分冲刷干净。然后,将热水冲入瓶中,放入茶叶,加盖不久即可。
3、使用的开水温度
即使使用白茶的茶叶和控制了水分含量,开水的温度也可以影响茶叶的沉底现象。开水温度高,茶叶的表面会迅速升温松弛,内部气泡挤出,茶叶松脆度变低,更容易导致茶叶沉底。
因此,煮白茶时建议使用85℃左右的开水,水温过高的茶叶不仅口感可能略显涩苦,同时也易出现沉底现象。
4、冲泡时间和冲泡次数的影响
茶叶的冲泡时间和次数也可能是导致沉底现象的原因之一。如果茶叶经过反复冲泡而过于松软,或者冲泡时间过长,茶叶的大分子物质已经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沉淀物质的分子量也随之减小,导致茶叶在开水中如同沙子般下沉到杯底。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冲泡白茶时建议不超过3分钟,每杯茶之间的冲泡间隔不要超过40分钟。同时,反复冲泡同一份茶叶的次数建议不超过3次。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