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陆羽对于茶经的评价
陆羽是唐代茶学家,他所写的《茶经》被誉为是茶类著作中的经典之作。虽然陆羽极力推崇茶的价值,但他在书中却并未提到自己的《茶经》,反而多次表现出对《茶经》的不赞同,认为它不能成为教人品茶的基本经典。
陆羽认为一个品茶的人,应该首先明白“茶”,而不是依照书本的规定去品茶。他自己也强调,品茗首先是品种,以及那个品种的优劣,而不是参照书本的规定去品茶。所以,“茶经”不能代替实际品茶的技巧。
2、不同的学派观点
历来茶学派系众多,主要包括“南方乌龙茶派”、 “北方砖茶派”、 “稻盛茶派”等等。每个派别从自身的地理环境、种植习惯、采摘时间、制作工艺等因素出发,认为自己的学派最具有代表性和价值,对其他派别的观点持严肃的批判态度。
其实,陆羽所处的“南方乌龙茶派”和“北方砖茶派”两个学派的立场差异就相当明显。陆羽在《茶经》中主张以“虔实”为主,注重茶叶的原汁原味和口感精致,而北方砖茶派则更加强调茶叶的陈化和保存,因此他们并不认同陆羽所倡导的“虔实”原则。
3、文化背景的影响
把陆羽的“不喜欢茶经”归结为“文化底蕴的差异”也不为过。初唐时期,除了很少数的贵族人士外,大部分人生活在不同形式的贫瘠和困苦之中。因此,对于文化人来说,有一种风雅游戏的娱乐精神是必须的。唐代的文人多在品茗作诗,按茶的类型、品味和香气的不同下诗,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与雅趣。
相比之下,到了宋代,随着茶文化的日益兴盛,品茗在文人雅士心目中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娱乐,而是一场以此为媒的道德修养之旅。这时的藏书更多的聚焦在“茶经”,即茶的文化与精神功用,对于茶的种植、加工等实际问题反倒很少涉及。因此,陆羽对于当时的茶文化和存于《茶经》中的“茶的文化和精神修养”这一部分感到很不满意。
4、《茶经》对于人们的影响
虽然陆羽不赞同《茶经》,但它依然是主流的茶文化著作之一。《茶经》不仅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至今,而且还对日本的茶道和朝鲜民族的茶习俗形成了深远影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一直被视为与文人墨客紧密相关的赏玩对象之一。不少明清小说电影中,都有描写闲适的文人雅士们在小亭凉棚之中品茶、配诗、赋景的场景。这些至今还被人们传颂不衰。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