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式创新》是2012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经理人》杂志社。本书主要总结了中国企业管理在商业模式、领雨备素采导力、战略、组垂些庆年磁采即程织、资本运作、营销没有场、公司治理、全球化等8个领域的创新实践创物探。
- 书名 塔式创新
- 作者 《经理人》杂志社
- ISBN 9787030339997
- 定价 35.00元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经调研发现,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或先后,或同时经历了7个不同的层次: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儒道法墨)的土壤,从引进模仿起步,到微创新,到错位创新、来自越位创新、包容创新,再到巨创新,甚至已经开始世界前沿的塔尖式创新。
最熟悉的品牌,最活力的创新:苹果、万科、云南白药、吉利、美的、富士康、三一重工、凡客、京东、新东方、盛大、快书包……
作360百科者简介
《经理人》杂志以"影运聚门酸路否汽电容规长响中国管理实践"为草一止己究乎七使命,针对CEO及准CEO阶层的棘手问题,提供原创商业思想和实效解决方案。BPA审计《经理人》发行量,居中国商业管理期刊之首。2005~2006年《杂特眼思府首挥财庆病经理人》与哈佛商学院合作,出座从坚站刊《哈佛管理实践》;2007年军模至今,与纽约时报集团合作出计版《天下智库》。2010年1月获"中国最具企业投放价值期刊"称号,2010年11月获"中国最具价值财经类期刊奖"。《经理人》还拥有《公司金融》、经理人网、经理人手机报、E那府模DM经理人电子刊、经理人数据势耐殖附来操良库等成熟媒体。
编辑推荐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中国的管理创新始自模仿创新,植根传统文化,儒道法墨是中国管理创新的永恒塔基。经历微创新、错位创新、越位创新、包容创新、巨创新,直至塔尖创新,需要管理者以企业家精神推动人类生产力进步。对创新的追求必将成为企来自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历造三胡司圆识行目录
推荐序 /v
编者序 中国管理创新的7个层次 /ix
一、模仿创新:创新就是率先模仿
"儒学五常"中的治企之道 兴儿宗粒呼该边括量被/002
在模仿中实现终极360百科创新 /006
中国"军队"vs 西方"矩阵" /守剂航011
模仿全球酒装低案化热景已交领袖的6种领导风格 /014
二、微创新:打动用户心里最甜的那个点
"碎片企业"的平台聚合计划 米著活求经朝慢草岁害/023
热门微创新企业宪造主乎议的8大范本 /030
三、错位创新:超越消费者的心理期待
5 种错位模式与护天每源低古营响宣日,破解营销难题 /各尼乡望危044
美特斯邦赵背边都故验矛威的本土国际化战略 /053
凡客革命:独特营销与极致体验 /058
四、越位创新:重构商业模式的逻辑
4个步骤,设计高效的商业日燃进至班模式 /066
战略创新就是发口现未来的金矿 /069
资本玩家的9大"越位创新"手法 /081
京东商城:跟愿到古泛平台的未来 /099
宇龙酷派:跨界改写市场格局 /104
五、历志实今要开苦发航讲包容创新:凝聚人心的智慧
领导力之树的5 大核心要素 /112
郁亮成功接管万科的双重基因 /117
新东方:从个体户到半均守刑利蒸代下开放式的股权结构 /122
承还指头配兵三一重工赢在全球战场 /133
吉利"蛇吞象"后的创新演练 /138
盛大的"游戏理异传何班乐式"管理 /143
六、女职巨创新:理想组织的免疫力
打造"零球停构破时间"组织,人人都是管理者 /148
组织创新的10 大标杆范式 /151
苹果主义,巨创新的另一种表达 /166
中国人的能源契机 /170
七、塔尖创新:人类进步的永恒阶梯
摇撼世界的伟大杠杆 /178
抓住低碳商机的4 个层面 /181
物联网开启智慧地球 /186
精彩内文
中国管理创新的7个层次
文 /《经理人》杂志主编 周建华
这是一个自主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跟风模仿的时代。这是一个微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巨创新的时代。创新好像活力四射,创新似乎杂乱无章。中国管理到底有没有创新?
我们总结了最近一年多来中国的企业管理在商业模式、领导力、战略、组织、资本运作、营销、公司治理、全球化等8个领域的创新实践。我们发现,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或先后,或同时历经了7个不同的层次: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儒道法墨)的土壤,中国管理从引进模仿起步,到微创新,到错位创新、越位创新、包容创新,再到巨创新,甚至已经开始世界前沿的塔尖式创新,我们将这7个层次称为"塔式创新"。
第一层:模仿层
中国管理创新,始于引进与模仿,始于引进一些管理技术层面的东西。然而,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并不能包治中国企业百病。
方太集团总裁茅忠群感叹:无论企业规定了多么完善的规章制度,还是阻挡不住有的员工盗窃,于是还得回归搞孔学堂,教化员工向上向善。"中魂西制",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王利平教授总结出的中国式管理之道--我们只能借鉴西方的一些能帮助企业提高效率的技术、工具、流程,但这些"制度"解决不了企业的根本问题,还必须依靠企业的价值意义系统,也就是"魂"来指引企业;"魂"则须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管理创新的基础是中国管理传统文化--儒道法墨,所有的管理创新,无论道还是术,都离不开这一创新的"塔基"。
第二层:微创新
对大多数没有强大创新能力和强大资源实力的企业来说,模仿并不是最佳出路,因为模仿是依葫芦画瓢,很难模仿到精髓。微创新可能是这类企业的最好出路。微创新,就是集中核心优势,从小处入手,单点突破,狙击单一小蓝海,满足客户最揪心的需求,做大公司可能不屑于做的事情。例如,快书包只卖少数畅销书,保证一小时到货,只做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核心商务圈。李开复投资的点心网,只做Android操作系统的本地化,让本地用户享有更流畅的使用体验。
第三层:错位创新
错位创新,又称逆向创新--我的打法跟你完全相反,你往东来,我却往西去,你说黑好,我说白胜,正如相反车道的跑车,尽管都在同一条公路上,但永远不可能碰头。
美特斯邦威是本书中的重点案例,它高举新国货的营销旗帜,就是很好的错位创新思维。熟悉服装行业的人都知道,不少服装企业明明是中国人运作的,却要在国内外注册洋名称,变成洋公司,声称自己是"意大利品牌"、"法国品牌",等等,以此来迷惑消费者。美特斯邦威敏锐地发现,当今的90后群体,已不再盲目崇洋媚外,因此,在市场普遍对国货失去信心的时候,喊出了"新国货"口号,推出新品牌MTEE,倡导"中国风格"。同样的道理,当别家化妆品公司都在高呼国际元素的时候,上海家化却反其道行之,来个中草药的中国元素,也属于错位创新的成功范例。
第四层:越位创新
越位创新的基本思维,就是要以跨公司、跨产业、跨产业链上下游的开阔视角,分析和判断市场变化带来的商机。尤其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战略的创新,往往突破单一公司、单一产业的边界,能越位到不同的行业,以整合的视角,创新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战略性蓝海。
某大规模企业董事长心血来潮时,曾经调侃几个副总裁:"你们几个大老总,进入行业时间比我长,行业经验比我丰富很多倍,到头来只能在我这个行业新兵手下打工,你们应该反思一下这是为什么"。能够以越位的视角,在产业的边界发现商机,正是他的成功之处。
富士康盘活工业用地资源,利用商业地产做零售生意,与麦德龙超市合资成立万得城,开设IT卖场赛博数码;万达集团介入旅游行业;华谊兄弟涉足网游领域;云南白药制造牙膏,这些都属于越位创新思维的良好运用。越位创新的前提是,创新企业必须打造出一个坚实的核心业务,有团队和管理的坚实基础,有资本市场的支持;否则,擅自越位,就存在过度扩张、管控失效的风险。
第五层:包容创新
企业越界创新发展,最终国内的产业容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必须进行全球化扩张。全球化发展要面临的挑战就是,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种族,其文化、发展程度、语言,都迥然不同,企业必须跳出在中国本土形成的狭隘视野,实行多元文化下的包容创新。当然,包容创新,并不代表没有主线、核心,包容必须是"以我为主,包容并蓄。"
吉利通过一"厂"两"制"、文化"统一"的实践,以包容创新式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破解国际并购难题,并设立全球型企业文化研究中心,塑造吉利全球性的、包容的企业文化。包容创新,不仅包括文化包容,也包括战略的协同。
在公司内部管理上,万科总裁郁亮兼备领导力与追随力,新东方从合伙制走向开放式权力结构和股权结构,都属于包容创新的典型范例。
第六层:巨创新
巨创新,是指企业所实施的创造活动,对整个产业甚至人类历史具有革命性意义,具有淘汰旧产业、形成新的规模产业的作用。人类历史上,蒸汽机、汽车、飞机、火车、航天器、互联网的诞生和应用等,都属于巨创新的范畴。遗憾的是,这些巨创新都没有发生在中国。本书中提到的央企电动车联盟,如果成功,则可能对推动中国在新能源全球大战中,先拔头筹。
高层级的巨创新,需要一些伟大的发明家,在一些深具实力的财团或机构支持下,做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创造和发明。这需要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环境的配套支持,包括人才培养、资本机制、创新制度等。
次高层级的巨创新,如苹果公司,围绕消费者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往往是基于人性的需求,开发出高体验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过于强调团队的组织环境并不利于创新,而创新点子辈出的组织,却往往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盛行,相互竞争大于合作的组织。当然,这种文化或将带来不稳定性。
第七层:塔尖创新
塔尖创新,是指为了探索人类未来技术进步、管理进步而做的探索性创新。实验室里成千上万的尖端技术探索,管理思想家们长年扎根企业,试图发现推动人类生产力进步的种种管理因素、制度因素,都属于此类创新的范畴。
这种塔尖式前沿研究,不再与短期的经营利润挂起钩来。从技术的层面,一旦探索成功,就很可能转化成为巨创新实践,如美国军方发明互联网,推动人类历史大跨度的前进。又如西方理论家们提出的"创新"、"企业家精神",等等。
塔式创新的七个层次,正如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一样,有所区分,但又不可能将其截然分开,有时候可能混合共存,有时可能依次升级,有时也不会循序渐进,而有可能从第一层直接跨越进入了第三四五六七层中某一两层。七个层次如何完善区分,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