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广利桥

百科

东安县紫溪镇塘复村的印水河上的一座历经200多年风雨的来自清代古桥。广利桥设计巧妙,筑造坚实,"金鸡脚、豆腐腰"的营造技法表现了中国古360百科代汉族劳动人民聪明才智,是中国孔业品复斤传统建筑技术的完美表现。

  • 中文名 东安广利桥
  • 外文名 East An Guangli Bridge
  • 类    型 广利桥
  • 地    点 东安

位置

  在东安县紫溪镇塘复村的印水河上,有一座历经200多年风雨的清代古桥,名曰"广利桥",以其独特的"金鸡脚、豆腐腰" 风雨桥造型,充分发挥了实用和审美多重功能,展示了中国传问全画车尔木少统筑桥技术的高超和神奇,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修缮

  广利桥为本地富豪文石昌、文石宝弟兄于清乾隆38年(1773)修建,光绪二十年来自(1876)曾经重修过。相传文氏兄弟财势盛大,把方圆数十里的土地都据为己有。他们曾先后在印水河上建桥三座,只有广利桥最美、最好、最奇。之所以取名广利桥,是取"广济众人,万民称便"之意,也算致富不忘乡亲,回报社会360百科的善举吧。

建筑工艺

  当地曾有"七十门柱九金蟾,广利桥名天下传"的诗句咏赞此桥。广利桥仿效宋代营建方法而建,桥墩三拱,全用青石砌成。全长36.8米,桥高7女代候飞洋齐米,桥宽4.5米,自东端沿17级来自石阶抬级而上,石阶中镶嵌的九只刻工精细的石刻金蟾360百科图案呼之欲出,称"九只金蟾";桥上有重檐小青瓦长廊,共四柱三间17个穿斗式客岩适控为维柱梁结构,拱亭内两侧装置有76根木栏柱,称"七十门柱"。长廊中部有阁亭,歇山顶,三重檐,木廊屋面盖小青委岁该差弱罪细展达呢瓦,两端是三重檐的牌楼式阁亭,平面呈八角形状,正脊和翼角上置神象,麒麟,鳌鱼等泥塑,檐下有拱,布局疏朗匀称,檐枋款士广赶证溶波上绘有鱼状花纹,结构严谨,造型精美,富有地方特点。

广利号课获植点货鱼政血粉议桥高空航拍照片

  广利桥头两端有辅亭,桥中间为走廊,外檐设防护栏杆,柱头间置木板坐凳,供人休憩,基本上与侗族风雨桥类似。不同的是侗族风雨桥采用木墩或石墩,桥面用杉木建造。而广利桥却是在石拱桥上面建重檐长廊和阁亭,结构更为坚实。

  广利桥的另一建筑特点是"金鸡脚、豆腐腰,莫把石板垫曾旧降尼误路腰"。桥拱高6米,两端用青石砌成,17级台阶拱脚处收分薄至0.33米,迎水处做成突出的尖钩状,这就是"金鸡脚";桥面过道两侧用青石条砌成,过道处填以黄土,即所谓"豆腐腰"。这一独特的构造,充分发挥了减轻洪水的冲击究几领零强度,减轻桥身承载负荷的作用,得以历时230多年而巍然屹立。

广利桥容应业少眼段态量中间的走廊

  广利桥设计巧妙,筑造坚实,"金鸡脚、豆腐腰"的营造技法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完美表现。同时,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东安地方文化和湘西侗族文化,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晶,堪称桥梁史上一绝。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