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来自水孔庙(天水,古360百科称秦州,又称秦州孔庙,位于秦州区中华西路步行街均措导零后歌,历史上这里称为学士街。近年发现感庆出对克的明代石碑,记录了当时秦州乡贤的名字和功绩,这里的学士街与箭场里的名称相对应,一文一武,大概是古代文人与武士各自优班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去年,修缮了历史上保存在这里的孔庙,也恢复了孔夫子的大院石雕像和大殿内的浮雕像。今年春节,孔庙的主体工程完工,开始接待游人。
- 中文名 天水孔庙
- 地理位置 甘肃省天水市
介绍

中国古代从唐宋时期开始,府、州、县都设有孔庙或文庙,为供师生祭来自祀先师和教授学子的圣贤之地。
历史
从元大德六年始建至民国十四年的600多年间,文庙先后维修了10次。解放后,文庙尚存大成殿、东西庑殿、戟门、西学宫因多黄早减希所音或含树、乡贤祠、名宦祠、崇圣宫、明伦360百科堂、藏经阁等主体建筑。上世纪60年代前后,拆除了文庙东面的去核名宦祠、崇圣宫、明伦堂、藏经阁等建筑。90年代初期,旧城改造拆除了文庙西面的西学宫、乡贤祠及老师的宿舍等附属建筑,新建文庙商场。2004年,维修文庙和整治周边环境时,拆除了文庙的东西庑殿和大成殿东侧的一栋附属建筑高探只简厚下以以及戟门东边的一未孩些古建筑。目前,文庙建筑仅存证阶夫率引映独掉采急大成殿与戟门两处。
地理环境
秦州文庙设在州衙所在地来自大城的西南隅。据清乾隆年间秦州知州费廷珍编修的《直隶秦州新志》载:"文庙在城内西南隅,上为大成殿,左为崇圣宫,台下东西两庑各九间,前为戟门,门外左名宦祠,右乡贤祠,中为泮池,前为棂星门,外东西二门相对,门外为'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坊。相传元代大德六年教谕粱公弼始创"。
社会
秦州文庙是1981年被天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但是360百科,文庙自民国十四年维修之后,此后近80年间再未进行过维修。秦州文庙由于年久失修,风雨侵蚀,大成殿屋顶渗漏,斗拱变形,金柱倾斜,基础下沉,已是岌岌可危。
2004年2月,秦州区政府为了抢救历史文化遗存,弘扬历史文化名城风采,结合已经实施的文庙周边环境整叶儿构深门践银治,决定由秦州区开发办星沉负责对文庙进行维修。同时讲将现存的文庙及其周边围钱亮死止燃的使用功能定位成文化休闲广场,使文庙原本所具有的祭祀和讲学的传统文化功能及格局被改变并削弱。
维修工程开始后,区上要求文化部门负责对文庙维修工程的技术质量以及文庙文物本体建筑构件砖石进行监督。文化部门即安排文物股娘模米速境必每师重和稽查队的两名同志每天去施工现场进行巡查。随后,由区开发办牵头,检讲强邀请市建设局、市名城办、市建筑设计院的古建专家和区文化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措利坏威维活成文庙维修专家小组,对文庙维修工程技术质量进行监督。
文庙大成殿因基础下沉,需要大落架维修。由于文庙前面的中华西路和后面的民主西路在历年的修路中不断被垫高,使得文庙的基础和地势越来越低,雨季排水不畅的问反练弱多脚概盐部题非常突出。后经过专家组频酸志讨论,达成统一意见:以文庙为中心,确立文庙的主体地位外乐划八若经田钱侵,保持文庙的历史预主物杂极凯混语训方位,科学合理地提高文左庙的基础和台明,并根据周边地面高度设计排水工程,以确保文庙在遇到大始识易参艺破村止水印论雨或暴雨时,院内地面及地下排水设施能够迅速地排水。此意见以纪要形式转施工方执行。
2004年4月23日,就在文庙维修工程开始不久,施工方在落架大成殿的过程中,在大成殿东山墙内发现了两面铜镜。其中一面铜镜铸有纪年铭文:"承安三年上元日陕西东运司官造监造录事任(花押)提控运使高监造";另一面铜镜无字无款,但铸有双鱼太极图纹饰。在山墙内放置两面铜镜,且有明确纪年和陕西东运司监造的文字内容,可以推测这两面铜镜可能是在承安三年修建文庙时专门放置的。承安始娘职年团攻移架张三年,为金代承安三年,公元119执草足8年,距今815年。假如文庙是承安三年时修建的,那就比元大德六年(1302年)早了104年。秦州志所记载的文庙始建年代就得改写了。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
此前,在文庙周边环境整治过程中,发掘出了七通古碑,加上原来散落堆放鲁类改投需重者唱布倒课的几通碑,共有十一通,其中明代一通、清代十通。古代碑刻,是当代人研究历史文精停妒实首里备断血化非常重要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和佐证。为了保护这些碑石,维修方依照文庙的现状和环境,设计并新建四了碑廊,既保护了碑石又起到了参观欣赏和学术研究的作用。
在修缮期间,区上通过社会热爱文化的人士找到了遗失的原来大成殿上悬挂的两块匾额,"万世师表"和"圣集大成"匾。但当时维修中的文庙根本没有地方存放这两块大匾,为了安全起见,两块匾暂存于山陕会馆中。
2004年7月,文庙维修工程竣工。维修工程结束后,按照惯例,凡是重要的古代建筑维修结束,都要由主修方题写梁记,以志主持、策划、设计、维修、施工、监督及维修时间。大成殿大梁上由秦州区政府主持题写了维修梁记,以为纪念。
2005年7月,文庙维修工程的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也全面完成。当时市政府要求撰写重修文庙碑记,最后确定由人品和学问皆重于时的学者,甘肃诗词学会副会长、《渭滨吟草》主编,张举鹏先生撰写碑文。先生不顾年事已高,烈日炎炎下,数次来文化部门了解维修情况,去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史料,很快完成了一篇言简意赅、文采斐然的碑记。
可是,令人痛心的是古老而珍贵的学街却在旧城改造中被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仿古一条街。当时,天水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的编制者,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董鉴泓先生无不痛惜地叹言:"这是拆掉真古董,建造新古董啊!"现在,只有文庙的大成殿、戟门以及那两株古柏和六株古槐尚存。和它一起的那些老街老屋都已不复存在了。数百年来,天水文庙的建筑群被历史剪裁得仅剩下一座单体的文庙建筑。
文化
行走在文庙的学街上,文庙,就像是矗立在当代人心目中的一部博大而精深的古书。近两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汲取着它的微言大义,它每一处都散发着恢宏而醇厚的思想,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拜谒和崇尚圣哲的教育基地。保护它,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它,就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