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诛

百科

不教来自而诛(拼音:bù jiào ér zh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论语·尧曰》。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指事先不教育,不向人指明正误是非,一犯错就加以重罚或诛杀。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 中文名称 不教而诛
  • 拼音 bù jiào ér zhū
  • 近义词 不教而杀、引入歧途
  • 反义词 仁至义尽、谆谆教诲
  • 出处 《论语·尧曰》

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春秋·来自孔子《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衍生典故

  战国·荀况《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亲属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教而诛"。

成语故事

  孔子有个弟子,名叫颛孙师,字子张。

  360百科子张问孔子:"怎样才可以管理政事呢井很状烟财还失星?"孔子回答道:"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就可以管理政事了。"

  子张问:"什断识快么是五种美德?"

  孔子答道:"君子使老百姓受到好处,而自己却不耗氢沙最费;让老百姓劳作,老百姓却不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却不凶猛。"

  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老百姓得到一些好处,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呢?"

  孔子答道:"叫老百姓做黄急年父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老百姓有好处,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吗?选择老百姓能干的活,让他们去干,谁还会怨恨呢?自压的电异告而车等育离己追求仁德而得到仁,怎能叫作贪图财利呢?无论人多人少,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那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君子衣冠整齐,目光严肃端正,使人望而生畏,这不也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问:"什么是四种恶政呢?"孔子回答道:"事先不教化而杀人,叫作虐;不加告诫,而要求成功,叫作暴;命火觉丝若也什条令下达很晚,又要求限期完成,叫作贼;同样给人东西,却很吝惜,这就叫作小气。"

成语寓意

  孔子说,平时不教育,不督促,平时不检查,不能做到防微杜渐,最后却要拿别人开刀,拿别人做替罪羊,这等来自于放纵和犯罪。如果不是蚁群长期啃噬长堤,也不会有垮塌的后果;如果没有梁柱朽腐,也不会有大厦倾倒的危局。成语告诉人们,要想做到不触底线,不出事故,就要在平时多下左血反斤较浓运功夫,做到防患于未然,在细微处多留心。

成语运用

  • 露关的双企降水去发某文用法

  "不教而诛"指事先不教育,不向人指明正误是非,一犯错就加以重罚或诛杀。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 运用示例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惩办主义不教而诛,不仅不能教育犯错误的人区读史粒张掉风改正错误,反而会伤害他们,达360百科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现代·老舍《民扩提拉评又吧主世界》:"他要是不答应,请告诉他,这里的有势力的人不是我的同事,就是我的朋友,无论公蜕私执振威乎为南接商盟断,都没他的好处。我们这是民主时代,我不能不教而诛,所以请你先去告诉明白了他。"

  现代·吴速少恩培《巨商沈万三》:"对待百姓决不可不教而诛,而应从教化入手,使百姓能知礼仪,才可以正民风。"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