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潭山"昆跟才尔措章依易林明人"遗址位置在昆明市呈贡县大渔乡邓家村东(现呈贡区大渔街道月角社区东南1.2公里),遗址东西长0.3公里,南北长0.4公里,海拔19来自41米,由三个洞穴遗址组成。1973年后,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和发掘,1975年出土一批旧石器、烧骨等文化遗物,1976年出土一个完整的人颅骨化石,尤见珍贵。1977年出土晚期智人的两颗牙齿化石,1978年上述发现被命名为"昆明人"。后又依次发掘出丰富的古人类化石、旧石器,是滇池地区迄今为止想剧境配士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培胶约太倒代人类活动的重要遗址。后经测定,"昆明人"生活在3万年吸要派天前,为云南昆明滇池区域最早的穴居原始先民。1983年公布为昆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称 龙潭山"昆明人"遗址
- 地理位置 昆明市呈贡区
基本简介
望衣期服药检度武杂东也呈贡县大渔乡邓家庄有一处叫做三悬水的地方,这里,有一座山叫龙潭山,龙潭山的西麓紧靠重要的交通干道昆洛公路,北距呈贡县城11来自公里,南距滇池水域2公里。
龙潭山是一座孤山,处于地质构造带断层线上,东西走向,背斜构造明显。沿山体褶皱轴线,潜水活跃,地下有伏流通过,岩溶发育。在不同的地史年代,在此山不同的高度上形成了多层的洞穴、裂隙系统。有的洞穴,很适于古代人类居住、栖息。
1973年4月,有人在龙潭山多处地点发现了大批的哺乳动物化石十练念总。1975年2月及1976年9月9日,龙潭山二号洞又发现了一块古人类顶骨化石和一批旧石器,首次揭开了昆明滇池地区旧石器时代考专笔息井补跳告古工作的序幕。1977年 4、5两个月,又在第一号洞发现了两枚古人类牙齿化石,云南省博物馆的有关专家学360百科者进行了试掘。1982年和1983年初,云南省有客息氧好诗今关人员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一些,分别两次对三号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枚形态特殊的早期人类乳齿化石和358件石制品。这当中,有关专家发现并组织挖掘了浓货负混非乐技念呼六第三号洞,获得了许多古人类化石。后来通过了多次科学发掘,共出土不便互导较完好的人颅骨(附下颌骨)1具,顶骨残片2件,眼眶骨1件,上颌骨1件,下颌骨2件,人牙齿42枚,脊椎骨18块,肩胛骨3件,髋骨5件,肋骨若干,肱骨4根,股骨13根。出土打制石器材料共计3000多件,采集到大批哺乳动物化石。在文化层中发现有很多的炭屑、烧骨和灰烬。还发现了遗址中有保留较完整的火塘。

经科学鉴定,那枚特殊的人牙齿的化石属于早期智人的左下第三乳臼齿,与现代人的不同。其长宽尺寸不但大于们领切洲威现代人的平均尺寸,也大于欧洲和近宁东的尼安德特类型人类的相应测量值,甚至超出北京猿人下第二乳臼齿长宽尺寸变异范围的上限。其齿冠咬合面有6个齿尖,没有下前尖。主要沟纹呈丫形,带有样房财一此早期智人第二乳臼齿的一些形态特征。
龙潭山的其他人骨化石属于晚期智人。其中的人颅骨为一老年男性个体。头骨显得完整突出,厚度相对也较大。颅骨圆隆,顶视呈椭圆形。最大长,长于现代人,接近柳江人,最大宽短于现代人。它的头高,显得低矮,属一种原始的性状,额部宽斜,眉弓发达,眼眶宽长,面部宽平。这些特征,表明他比现代人原始,上颌骨颧骨下缘起点位十践充洋尽短置低,也属于一种原始特征。眶下缘向内下倾斜,显示出智人的特征。他的上颌骨较纤细,与南京汤山人刘苦送卫商得的相似。他的额骨宽度最小,鼻高、鼻宽、眶宽及上颌齿槽突长指数接近于山顶洞人,他的枕骨内,外隆突在同一平面上,表现为现代人的特征。脑膜中动脉力采口亦为现代类型。面型低矮、宽扁,也属于现代人特征。由于面部低矮而扁,具有突腭和铲状门齿等特征,龙潭山的晚期智人无疑也属于蒙古人种。他的眉脊发育,下颌角接近于直角,牙齿较大,表明属于男性个体。而冠状缝、所矢状缝全部愈合,牙齿磨损严重,根据牙齿磨引致病处逐香继渐损的程度,应为60娘胜岁左右的老年人。属此头骨的下颌骨咬肌附着处肌嵴发达。下颌角外翻。左侧关节突出的内侧骨质剂打首层她希虽福法增生,形成较大的钩乎状构造。右下颌角内侧也有骨质增生现象,形成了骨质瘤。这具头骨最能吸引人类学家注意的是他显示出来的病理变异,如颅骨在主状切面上扭曲不对称,下颌关节内的骨质增生,没有印加骨等。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龙潭山晚期智人的臼齿化石咬合面上主要沟纹呈十字形,这与早期智人的有着明显区别。
在龙潭山人化石中,有一件左眶上骨为幼年个体,属低方眶形。一件左顶骨为青年个体。上颌骨为中年女性个体。两件下颌骨分别属于男、女性个体。头后骨骼中,股骨较现代人的细,其髓腔径与骨干径之比值较直立人的大,比现代人的小。特别有意义的是,一件股骨头上面病理现象明显,其殿肌粗隆自上而下错落排列有5个骨瘤。另外,在第三号洞的堆积层中,还发现了一具残缺人化石骨架边放置有鹿角之类,属于一种原始的埋葬现象,很值得注意。我国仅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过这种原始人的墓葬,迄今为止,龙潭山出土的全部人骨化石代表着晚期智人至少有十个个体,表示龙潭山早就有原始人群依洞而居,繁衍生息。
龙潭山智人的生存年代为地史时期的晚更新世。1982年,北京大学考古系碳14实验室用采自龙潭山第二号洞遗址第4层的炭屑和烧骨,测定该文化层年代距今30500±800年,1984年,这个实验室又对地层出土的炭屑及哺乳动物牙齿采用热释光法及碳14法测定,第三号洞遗址文化层年代距今18万年,中部距今2.1万年,下部距今2.9万年。2002年,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海岸与第四纪研究所的沈冠军教授采用铀系法,对采自龙潭山第二洞第2层的新生碳酸岩进行铀系测年,此地层距今1.99万年。因为这些洞穴均未发掘见底,倘若继续发掘,在龙潭山很有可能发现更为古老的人类遗存。
龙潭山的旧石器以砾石为原材料。石质包括有燧石、砂石、石英石、水晶、碧玉、玛瑙、蛋白石、火成岩等。以燧石为主。依据功能和形态可以将龙潭山的石器分为两类。第一类石器为石锤。第二类石器的加工主要采用石锤向背面修理出刃口。还有用指垫法作间接修理的。石器器形包括用大量石片制成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及雕刻器。其中,砍砸器42件,一般采用单面陡向加工,打制粗糙,刃口较钝,有修理把手现象。龙潭山出土的刮削器在全部石器中所占的数量不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应了该遗址古人制造石器的技术和水平。可以认为,龙潭山的石制工具,"或多或少地带有欧洲莫斯科相同类石器的风格"。其修整技术,是相当熟练和高水平的。在龙潭山石器中,砍砸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一特点与华北同期重要地点的石工具组则全然不同。
除石器外,龙潭山还出土了一些骨器和角器。骨匕、骨锥和骨铲均由管状骨腔内向腔外砸,然后再在一端加工出刃来。角器采用带有角环及角柄的鹿角制作。可能是先将眉枝斩断,然后多次用石头砍剁,将上枝砸裂,再把其角部加工成刃。留下角环便于手握。
在龙潭山下部角砾层和厚大盖板层中出土中国犀牛、云南马、貘类、鹿类化石,表明在这里存在着相当于元谋猿人时代的古老哺乳动物群。而与龙潭山晚期共存的哺乳动物化石群有中国犀牛、中国巨貘、野猪、柯氏熊、野兔、水牛、鹿类、麂、豪猪、竹鼠、云豹、蝙蝠、黑鼠、鼩青等。这些动物,均属我国南方更新世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在这个动物群中,中国犀牛属灭绝性动物,其它均为现生物种。当时中国犀牛、中国巨貘的存在,表明龙潭山晚期智人生存时期滇池地区气候湿热,植被繁茂,特别适宜喜暖动物的生存。
龙潭山文化广泛分布于云南的滇池沿岸和南盘江流域,近可与四川的铜梁文化攀亲,远可以与山西襄汾的丁村文化道故。总而言之,龙潭山古人类遗址的发现,对探讨现代人类的起源,对于第四纪地层的对比与划分,对于研究滇池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环境都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

龙潭山发现古人类及其大量文化遗物,将滇池地区人类生存活动的历史提前到了3万多年前,为此,1983年3月28日,昆明人民政府将龙潭山古人类遗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2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其遗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国许多专业文献已将昆明呈贡龙潭山的重要发现载入史册。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