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阳城镇韩王村地处山西西南角,世世代代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种植来自小麦、油菜、芝麻、玉米等作物,相邻孙涧村,石道村、杜庄村、观后村。气候温和,气候宜人,人勤物丰,山青水秀!
- 中文名称 韩王村
- 外文名称 Hanwang Village
- 行政区类别 村
- 所属地区 中国华北
- 电话区号 0359
概况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阳城镇韩王村
地处山西西来自南角,世世代代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种植小麦、油菜、芝麻、玉米等作物,相邻孙涧村,石道村、杜庄村、观后村。气候温和,气候360百科宜人,人勤物丰,山青水秀!
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交通便利,距离西安165公里左右,豪华大巴直达村口。

基本印田百实克缺消满县信息
主要大田作物:小麦、油菜、芝麻大豆、绿豆、玉米;
盛产水果:苹果、大枣、杏外岁每按社载计、桃、葡萄;
村里单位:韩王村民兵连、韩王村村委会、韩王小学、韩王村卫生室、老年人活毫肉严察每缩金例饭动室;

活动产所: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象棋室、阅览室、机房等;
村庄超市:大众超市。
简介
韩工皇误克王村地处丘陵旱垣,由韩散导岩实领耐帝测孔易王、柏树两个自然村组成,7个村民小组,340户,1180亮口人,耕地面积1964亩来自,以农业为主,主导产业苹果,2007年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360百科,建有文化广场和舞台,服商上虽维韩王村是革命老区,建有周仙德,周仙瀛烈士纪念碑,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33元。
重大事件
2017年7月村政府对村里巷道进行了整改,村貌焕然一新。

民俗文化
节日风俗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粮食以小麦为主,其次是玉米、豆子、谷子等。主食以白馍为主,有离了馍馍不吃饭之说,以面条、米致杂成村止汤、饺子、疙瘩为辅。芮人以面注正笔片包菜称"馄钝",又称扁食;蔬菜以四时鲜菜为主,肉、鸡蛋、豆腐、海菜、蘑菇、木耳为辅,农村多以腌菜为主,遇有客人或逢年过节时才炒菜动荤。春、秋、夏三季每天三餐,冬天是二餐。旧习俗:清明节后,中秋节前为三餐制,早上米汤(或熬玉米糁),目会氧计高钢同中午面条,晚上仍是稀米汤,冬天晚上不吃饭。平时理想的主食是白馍蘸油辣子,逢年过节才吃油饼、麻花、油糕、烙饼、煎馍、花卷、菜卷、包子、枣糕等;面食有饺子、馄饨(扁食)、水疙瘩、麻食、肉哨北史句青直而早游神子面、炒面、凉面、削面、扯面。 1980 年后,粮食过关,一年四季吃白面,很少吃粗粮,群众开始注意饮食营养质量与卫生要求,讲究主、副、荤、素搭配调节,肉、蛋、蘑菇在食物中比例增加,食油也由每人每年四话否、五斤,一般增加到十斤左右。
林未鸡酸 凡遇婚丧大事,立柱上梁,做满月,为长者过生日做寿等事,富裕者要大摆宴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宴界算谓加内行科双死两席的档次也越来越高。 1980 年前素席、粗席居多,以后细席居多。粗席是 5 碗菜佐酒, 9 碗菜( 2 荤 7 素)吃饭。细席分"半扇坡"、重八、十大碗、十二起、十三花、二十四件等名目。
芮城人的居住
置已杆攻 芮城县境内居民房舍,有纪只史课氢内管面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的瓦房、茅屋、土窑洞。此外,还有砖卷窑、土坯卷窑等。宅基多座北向南,为长方形的院落。布局有北小怀子九争跳百说坏质色房(上房)、东西两厢房、南房带门房,开偏左的大门,称为四合院。富豪之家前后两院中间再盖一庭房,叫过庭,开中门。 一些较大的村庄地势平坦,巷道整齐,但都狭窄。住于丘陵及沟涧的居民,以地势的高下、方园,各自筑成院落,大都倚崖凿窑洞作居室,较富者再盖三面瓦房。
穴居:即住窑洞。旧时本县居民有半数穴居。所建窑洞分两级审府种:一为接崖窑院,是就划充物损十汽助粒沟壑山崖开院掘窑,这种窑院优点是崖厚、豁亮,无水淹之虑。龙裂苦命维火导一为地窨窑院,贫苦农民盖不起房子,就地挖一长方大坑,深约 7 米,面积不等,在坑内四壁取挖窑居住,另有一斜洞通地面作院门。
芮人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天未亮,男女竞相早起,梳洗换衣,燃放鞭炮,献祭神灵和祖先。早饭后,全家人按辈跪拜给祖先叩头。晚辈人按次序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给孩子们散发压岁钱。然后再到本族各家挨次拜年,并互相祝新年好,人们在路上相遇均打躬致问:"新年好!""年过得好!"
正月初二,青年夫妇带上孩子到岳父家拜年,结婚后第一个春节,新婚夫妇要给岳父家送四样礼。
正月初三、初四日继续到各亲戚家拜年。
初五日称"破五",表示春节已完,过了这天即可出工作活,出门作事。
正月十二日,传为财神生日,民间要祭祀,商人敬献特重,农民传称当天也是观音生日。
芮人过元宵节
从正月十四日起,至十六日晚上,大闹三天社火。晚上家家张灯燃烛,池泊里、水缸内放夜油(一种瓷质点食油的小灯)或萝卜灯。小孩子提上花灯到处转,把家里各个角落都要走遍。各村镇都搞社火(文艺节目),近几年,县城各机关乡镇组织社火游行和文艺节目汇演、放焰火、办灯展,开展各种游艺活动。
正月十六还有一种活动是游柏林、采柏枝,以示吉祥,百岁长寿,俗称"游柏坪"。中午,吃蒜调干面条。
正月十七日,夜不点灯,俗称老鼠嫁女,今此风已除。民间仍流行灭蚰蜒(蜈蚣)的驱毒活动。
正月二十日,传为药王生日,民间家家敬献,并在门上贴剪纸药葫芦。
正月二十三日,俗称太上老君生日,民间以黄表写帖子贴于门上,其文有"新春正月二十三日,太上老君炼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等。帖下部绘一牛,故称"金牛帖"或"春牛帖"。这天牛马忌使役。
正月月尽(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传女娲氏补天,唯缺东南一隅,故本日家家吃烙饼,谓之"补天"。
二月初二日,民间传说"龙抬头",清早不能上井打火,怕撞龙头要生灾,石磨、水磨、油磨都要支起来。当日进食麻花,俗称"咬蝎尾",可免毒螫。
二月初五日,吃凉粉,俗称"溜光"。预祝办事顺利。
除夕节
腊月月尽日,洒扫庭院、巷道,贴年画、春联,插柏枝。并在院中画麦囤、梯子、犁耙等石灰图案,麦囤内还洒些五谷杂粮,以期来年五谷丰登。日将晚时,在院中烧香、放爆竹迎接诸神,祭献祖宗。此夜讲究守岁熬年,一家人围坐包饺子(旧为捏馄饨)、聊天。现在是看电视直到零点之后。
芮城人的婚嫁习俗
旧时婚嫁一般要有六项礼仪,即:求允、换庚、经纳彩、纳币、亲迎、会亲。男女双方不得自主,须听父母之命,媒人之言,大多数男女双方成亲前从未见过面,因而有"布袋买猫"之说。现在礼仪改变为:见面、看地方,许亲(订婚)、送粘亲花、迎亲、回门等。
见面:由介绍人说合后,男女双方约定在某地初次见面、互相询问,增进了解,女方中意时就收下男方见面礼。
看地方:女方为了进一步了解男方住房和家庭状况,由娘家人及介绍人陪同,来到男家看房屋宅院。女方中意后收下男方一身衣服。
许亲:男女双方经过充分了解,有了一定感情后,双方约定日子,女方先到男家举行订婚仪式。男方亲朋都来庆贺,介绍人同双方议定彩礼及分批交付日期。然后男方到女方回访,女方亲朋也来庆贺。
送粘亲花:男方将结婚日期择好后,同介绍人给女方送棉花若干斤,谓之"粘亲花",正式通知女方结婚日期。
迎亲:即完婚。婚礼前一日,庭院大门张灯结彩,搭帐棚、贴对联。下午派出一支抬嫁妆队去女家抬嫁妆。晚上灯烛辉煌,鼓乐喧天,亲朋吃酒点戏,尽情欢乐,谓之"烘棚"。
第二天早上由新郎、伴郎、迎姑嫂(伴娘)、吹鼓手、点炮的、苫庙的、背贫架、衣架等人组成迎亲队伍,骑自行车或坐汽车去迎亲。女家设宴招待后,新娘在鼓乐声中,旧时由哥哥背上轿,现在由送亲伴娘及亲友多人陪伴走出大门,骑自行车或坐车于中午时分到达新郎家村口,炮手点炮通知家人接客。村口摆一方桌,上面简列五盘菜,有一人站在桌旁,谓之摆盒酒者。与新郎对揖后,给新郎画脸谱、眼镜、胡须,或由新郎同龄好友代画眼镜。花轿大门口落地后,翁翁点一把干草火绕轿顺转、倒转各三圈,翁之弟或兄点鞭炮、抱公鸡随后转。然后新郎把新娘接下轿,来到院中举行结婚仪式,新娘进门时,新娘哥哥在新娘头上撒一把五谷、枣、花子。旧仪式称为"拜天地",新仪式主要有:向领袖行三鞠躬礼,由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家长、来宾讲话,新郎、新妇谈恋爱经过,入洞房等。
闹房
芮人称为"骚羞子"。邻里、亲友们在婚后数夜都来闹房,新婚夫妇要向来客唱歌、行礼、说谜语等。旧习有搞恶作剧者,今已革除。若婚后,无人闹房,常被认为是家长人缘不好得罪了大家,别人会说长道短。
回门
婚后次日,新婚夫妇同去岳丈家,欢宴后,回家。双方亲翁会面,叙谈欢宴,称"会亲"。
住十
新娘子"回门"后,每天都由女方亲戚接送探亲,五日后,回娘家住十天,然后带上娘家蒸的馍回婆家。至此,婚期结束,俗言"吃了住十馍,媒人撂过墙( qo )"。
韩王村方言
- 只达--这里 2. 五达--那里 3. 亚个--昨天 4. 前个--前天 5. 后个--后天 6. 灭个--明天 7. 年四个-去年 8. 蹭--厉害 9. 碟--吃饭;打人 10. 四火--试一试、肯定地 11. 谝(音pian)--聊天 12. 骚青--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本人都不懂啥意思) 13. 细法--形容富人过穷生活,精打细算 ;还有小气的意思 14. 凹遭--邋遢,不讲卫生 ;让人觉的讨厌 15. 逼啦、毕拉,球哇--完蛋了 16. 灯劳--脑袋 17. 所--啥 18. nia--人家 20. 砸、恰里--咱们 21. 伙计--一般指朋友、哥们 22. 血--说 23. 包--表(不要),例如:"你包血啦"就是"你别说了" 24. 做回事--咋回事 25. 妖孽--不是妖怪,是指人做事张扬 26. 显化--做事爱显摆 27. 加死敢--张,强,厉害,牛B 28. 楼搜--形容做事爱做多余的事 29. 墨--那么 30. 肉--磨蹭,慢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