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惑却动背良问氧证真,是佛教的常用语。提及断惑证真,就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惑、什么是真、什么是证。
- 中文名称 断惑证真
- 宗教 佛教
- 相关作品 《成唯识论·卷第八》
- 特殊含义 "惑"与"真"
简介
断惑证真模双架盐孙克很征石,是佛教的常用语。提及断惑证真,就必须首先了解作兰除司怀由卷河什么是惑、什么是真、什么是证。这是因为,此处的"惑"与"真"都有特殊的涵义,而此处的"证"则是注独体屋半争资佛教的专用语,如果不能对它们有确切的了解,就不钢议口充电收校立顺临可能弄清断惑证真的真意。
详解
关于"惑",根据佛教的说法,它指的是烦恼。《成唯识论·卷第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7这就是说,在佛教,一切烦恼都是惑。为什么呢?因为"惑"是迷而不解的意思,而迷而不解的结果就是烦恼丛生。根据佛教的看法,惑与业、苦是形影来自不离的:只要有惑,就势必造业,然后是依所造之业而受种种苦报。8既然惑与业、苦形影不离,那么毫无疑问,惑就是众生生死之根本。《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一》说: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及究包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9
既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度愿海毫地鲜天京里另、业种自然、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都是由于"不知二种根本"的缘故,而"不知"本身就是惑的表毛架带粮全妒角频显龙维现,那么很显然,众生颠倒、修粒补面故请气顺燃计胡天行错乱的根源就是惑。
既然导致众生生死轮回的根360百科源是惑,那么惑能不能没有呢?
回答是肯定的。《五灯欢会元·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说:"汝虽已信三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调茶试佛同矣。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10这就是说,惑不但可以消除,而且还能使众生解脱业与苦的束缚。众生只要能少速经行圆算的论往微明"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因亲居般毛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自然"可原县技声实核与诸佛同",因为"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由于这个缘故,佛教非常强调断惑的重要性苦月严我运金东。
结语
所谓"断惑",就是断除一切烦恼。这些烦恼,包括现在的、过去的和未来的来自,包括烦恼的现行与种子。这些烦恼,虽然佛教各宗各派有不同的理解,但都以贪、嗔、痴为根本。所谓"贪",《成唯360百科识论》卷六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所谓"嗔",《成唯识论》卷六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所谓"痴",《成唯识论》卷六曰:"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可见,众生的轮回是贪、嗔、痴等烦恼作祟的结果,只要贪、嗔、痴一日不断,众生就一日不得安宁。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