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谧文化园

百科

皇甫来自谧文化园,位于位于甘肃省灵台县城东北8公里的独店镇张鳌坡村。是为了纪念诞生于西晋时期的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修建的一处大型文化纪念旅游景区。皇甫谧40岁以后,就定居于此,造福人类的医学宝典《针灸甲乙经》就是在这里写作完成的,他去世后就埋葬在独店镇张鳌坡村。因此,皇甫谧文化园是在整体依托皇甫谧墓葬的基础上修建而成。 

园区总占360百科地面积64000平方米,始建于2006年,2010年底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整个园区以晋汉古建为特色,气宇轩昂,布局紧凑,分为阙门承世天世念针、神楼、献殿、纪念边科办馆、侧殿、回廊、墓区、碑林等八处可参观游览区(点)。

  • 中文名称 皇甫谧文化园
  • 地址 甘肃省灵台县独店镇张鳌坡村
  • 开放时间 2010年底
  • 占地面积 64000 m²

地理概况

  灵台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890~1520米之间,地处东经来自107°00′-107°57′,北纬34°54′-35°14′。年平均气温8.6℃,最高气温35.8℃,最低气如试殖足抗温-23.2℃。年平均降水量654.4mm,降雨分布不均匀,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360百科5.5%。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453小时,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2804℃,全年无霜期159天。境内有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区)两道川(达溪河、黑河川区),全境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2038越父平方公里,属黄土高原沟壑区。东饭永务甲发南与陕西长武、彬县、麟游、千阳、陇县接壤,西北与本省崇信、泾川县毗邻。

文化园简介

皇甫谧文化园

  皇甫谧陵墓坐落在灵台县城东北8公里的独店镇张鳌坡村。中年后,患风痹症,遂潜心钻研针灸医术,试治自身,十余载不已,民亲身决由胞体会完善了针灸经验,撰成举世闻名的《针灸甲乙经》,流传于世,对针灸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此著被国际针灸学会列为基础教材,皇甫谧也被拥为世界文化名人,针灸医学的鼻祖。皇甫谧生于朝纪兴罪裂能财争台那三里,故于独店张鳌坡,其陵墓于1962年被列为省属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错坚率言岩讨措两  皇甫谧文化园,在原皇甫谧陵园的基础上扩建成以皇甫谧文化内涵展示为主旨的天随纪念馆,2007剂宪可列娘孔固强年正式动工兴建,累计投资9200多万元,历时四年,于早很菜克队功造尔2010年8月整体建筑竣工。目前,布展陈列工作全面结束,已向游人正式开放。皇甫谧文化园设置主题为"高山仰止--走进皇甫谧辉煌人生"的大政娘纸尔表对缩著第由扩型陈列展览。展室由三个专题陈列组成:"皇甫谧生平史迹陈列"、"皇甫谧文史资料陈列"、"皇甫谧针灸医学陈列"。大殿一楼的大厅,是文化园陈列展览的序厅,供奉有皇甫谧大理石材质雕像,以供游人拜谒。

  1959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灵台县委、县政府为了进一步打造皇甫谧文化旅游品牌,加快皇甫谧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步伐,频浓神打而坐刻煤降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决定再次对皇甫谧文化园进行扩建。

  新扩负丰落祖布收建的文化园总占地面积63470平方米,建筑面积13996平方米,工程概算总投资4800万元,突出晋、汉文化建筑风格,主体建筑分为正门、神楼早差务燃给则视地皮许随、献殿、纪念堂、侧殿、回廊、墓区及办公生活区、停车场九个部分。文化园内中段设立汉白玉制掌载统乎至维春愿作的银针8个,回廊内侧用隐雕技术雕刻皇甫谧生平及主要贡献,还将陈列名人碑记。

  该工程从2006年开始,主要做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正式动工修建,目前已累计完成形象进度投资3960万元,主要完成了墓冢、回廊置赶袁延、生活区、办公区、阙门、牌坊门、人行道铺砌、墙外消防通道和绿化等工程。纪念馆、东西侧殿、神楼、献殿、主干道硬化计划6月底完成建设任务,其它附属工程10月底全部建成。

  2007年正式动工兴建,累计投资9200多万元,历时四年,于2010年8月整体建筑竣工。园内设有主题为"高山仰止--走进皇甫谧辉煌人生"的大型陈列展览。展室由三个专题陈列组成:"皇层否几年讨于洋素名减以甫谧生平史迹陈列"、"皇甫谧文史资料陈列"、"皇甫谧针灸医学陈列"。大殿一楼的大厅,是文化园陈列展览的序厅,供奉有皇甫谧大理石材质雕像,以供游人拜谒。

化园概括

皇甫谧文化园

  皇甫谧文来自化园位于灵台县独店镇张鳌坡村境内,距历史文化名城灵台县仅8公里。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逝后葬于此地。皇甫谧一生淡薄名利、广交文士、修身隐居、带经而农、著有学术论著20余部,在医学、文学、史学和哲学等领域具有杰出成就和重要影响。特别是十二卷《针灸甲乙经》,流传千古,蜚声中外,奠定了针灸学科理论基础,开创了世界针灸医学的先河。1963年,甘肃省沿希乡的菜针人民政府将皇甫谧墓列为田东办然报济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园区总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始建于2006年,主体建筑突出晋、汉文化建筑风格。内设皇甫谧生平史迹、文史资料和中医针灸3个陈列展馆,回廊内侧采用浮雕手法反映皇甫谧生平及主要贡献,陈列名人碑记。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9200多万元,建成了阙门、神楼、献殿、纪念馆、侧殿、回廊、墓区、办公生活区等主体工程,完成了主干道路建设和园区绿化亮化,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配套完善了消防、休闲等附属设施。园区栽植各类药物树(苗)达50多种,四季松柏常青,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刻双善阿顾北令农,是一处集文化研讨、科普教育、学术交流、拜谒参观、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旅游圣地。

开园庆典

皇甫谧文化园开园活动

  2012年5月18日-5月20日,由甘肃省旅游局、集川汉真平凉市人民政府主办,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中医药管口功传刘树响统本立理局协办,平凉市旅游局、灵台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12崆峒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暨皇甫谧文化园开园庆典活动在灵台县隆重举行。这是23于然宜开距万灵台人民的一大盛360百科事、喜事,也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文化旅入选而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具体行动,更是一次展示灵台、宣传灵台、推介灵台的重要盛会。

  针灸之都花鸡架始良好祖员衡课力竞开,四面八方佳客来。省、市有关部门领导,文化名流、旅游客商代表和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等各界嘉宾400好果停际让当编抓人应邀出席。来自社会各界参加开复再脚百慢住广安声幕式的观众3000多人欢聚一堂,见证皇甫谧文化园开园庆典的美好时刻。这次聚会必将成为展示灵台新风景、新风情、新风采的盛会,也必将成为推动灵台县经济社会和旅游文化事业发展的盛会。

  今后甘肃灵台还将依托"针灸之都、文化灵台"这块宝地,在皇甫谧文化园西侧建成针灸养生基地和针灸养生疗养中心等,传承皇甫谧中医文化。

皇甫谧文化园导游词

  各无袁环采医尼科高如位领导:

皇甫谧文化

  早上好!欢迎各位来皇甫谧文化园参观指导工作。现在由我给大家就文化园的具体情况做以简要介绍。

  剧氧为保护和开发皇甫缺练快布多乱道谧历史文化遗产,经省、市批准,我县于2006年开始实施皇甫谧文化园改扩建工程,规划总面积6.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主体建筑突出晋汉建筑风格,分为正门、神楼、献殿、纪念馆、侧殿、回廊、墓区及办公生活区、停车场九个部分。近年来,灵台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试专绿弱套居案吃高纸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形成了以"弘扬皇甫谧文化"为内涵的独具特色的皇甫谧文化园景区,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皇甫谧文化园位于灵台县城以北8公里处的独店镇张鳌坡村。是灵台县委、县政府连续四年确定的先进典型抓建项目,也是全市重点旅游开发项目之一。

  被誉为中国针灸鼻祖的皇甫谧一生有着许多传奇的色彩,他少时无所事事,被人称为"痴",到20岁醒悟之后整日与书为伴,又被人称为"书淫",饱览群书之后著作等身,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年生病之后,正所谓"久病成医",他在病榻之上以坚韧的毅力研读古代医术,成就辉煌巨著《针灸甲乙经》,为全人类留下了和病魔抗争的宝贵财富。

  后人曾评说:"考晋时,著书之富者,唯皇甫谧也。"他博学典籍百家之言,惟以著述为务,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尽管今已十存其一二,但仍有篇目可考:史学类有《帝王世纪》、《郡国志》、《国都城记》、《三都赋序》;文学类有《皇甫谧集》、《玄晏春秋》和《鬼谷子注》;历法类有《年历》、《阴阳历术》;传记类有《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论集类有《玄守论》、《释劝论》、《笃终论》、《寒石散论》

  一千多年的时光可以遗忘很多东西,但造福于民的仁人志士却永远活在了后人心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代伟人皇甫谧似乎就在我们的身边,探究这个陇原之子的一生之路,似乎又给我们很多很多的启迪--- 针灸鼻祖出生地灵台县是我省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著名的西周铜鼎已载入中学课本,玉人俑曾送国外展出。在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之中,尤以位于独店镇张鳌坡村的皇甫谧墓著称于世。

  阙 门

  首先大家看到的是阙门,阙门采用晋汉风格,门上有巨大的浮雕兽衔环图案像是一个巨大的门环,预示着进入了这座大门也便能了解到皇甫谧伟大而又传奇的一生。

  神 楼

  屹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塔式建筑被称为神楼。请各位随我进入里面游览、参观。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块针状型石碑,上面雕刻有中国书法协会前任主席沈鹏题词和中国书法协会现任主席张海题词,工艺精湛,寓意丰富,同时它也成为皇甫谧行医济世的重要象征。

  献 殿

  位于大家面前的这处厅堂式建筑是献殿。这里看到的是我们还原的一座1:1皇甫谧蜡像,周边成列的是皇甫谧家谱。

  纪念馆

  纪念馆采用仿汉建筑风格,主体建筑纪念殿等建筑金桩绘素,雄宏高大,蔚为壮观;馆内筑5.69米高之皇甫谧花岗岩石座像,慈容善目,作思索状,栩栩如生;殿内布展皇甫谧生平故事及文史医哲等主要文献,直观显示了皇甫先贤对世界针灸文化的重大贡献。二层是皇甫谧生平事迹展示馆,以展板,展柜等形式展现皇甫谧的一生。

  东西侧殿

  顺着连廊往东我们看到是东侧殿,这里是整个文化园观看日出的最佳地点。东侧殿也被称作"中医药针灸馆"。馆内我们收集陈列了丰富的中草药样本,让各位游客能更直观的了解我们的国粹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并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表现人体脉络和针灸全景图,通过实物展现了"针灸"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针灸医学之瑰丽与神奇

  西侧殿是我们的"文史馆",文史馆除了展现《帝王世纪》,《列女传》和《高士传》外,还充分展现了皇甫谧的文、史、医、哲等诗赋论著,并用文物、实物、文字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墓 冢

  墓冢位于后园中央,馒头形土丘,现高4米,周长27米,冢周筑原石雕刻栏墙及正方形基台,南设台阶可达台面,前树立有"皇甫谧之墓"碑,后立"皇甫谧传略"碑,台阶两侧有1963年和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立"皇甫谧墓"保护标志碑各一通。墓基台阶与石铺甬道,两旁列植松柏,垂柳依依,草地青绿,远看景色苍古,近前环境幽静,简朴肃穆之感油然而生。

  文化长廊

  文化长廊亦称回廊,共132间,其中前园回廊镶嵌浮雕《皇甫谧画传》66幅,尽现皇甫谧一生之事迹;后园66间长廊有领导及名人题词,寄托了灵台人民对这位针灸鼻祖的遥远追思。

  痴玩少年

  1、针灸鼻祖。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道号玄晏先生,是我国魏晋时期著名学者,在医、文、史等方面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被后世誉为文学家、史学家、针灸医学鼻祖。

  2、玄晏出生。公元215年即东汉建安20年,皇甫谧诞生在安定郡朝那县皇甫湾。"朝那",古戎族语的音译,名初见为春秋,战国时已有县,西汉元鼎三年又置县。公元107年,羌汉战争爆发后,由初置时的今固原附近迁徙于今灵台朝那镇,今古城遗址犹存。皇甫湾,离今朝那镇仅2公里多,被群山环绕,僻静而秀美,在战乱年代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避乱和生栖场所。

  3、生逢乱世。皇甫谧诞生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最黑暗的日子,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杀伐攘夺,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许多地方是无人旷野。

  4、身出士族。皇甫谧的祖上并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士族豪门,兴盛时期可追溯到东汉初年,后又相继出现了两个著名人物,一个叫皇甫规,一个叫皇甫嵩。这两个人物的出现,使皇甫氏族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东汉时期的四大家族之一。

  5、家道中落。皇甫嵩去世以后,皇甫家族便渐趋衰落。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

  6、叔父继养。皇甫谧出生后,生母不幸去世。由于父亲无法抚养,小静儿便过继给了叔父,由叔母抚养。

  7、聪慧贪玩。皇甫谧从小聪明伶俐,但性格贪玩,5、6岁时就对书不感兴趣。10岁左右时仍然异常贪玩,不愿读书,叔母几次送进私塾都偷偷跑了回来,和小朋友一起去玩。

  8、迁居新安。17岁时,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河南渑池),离开了故乡今朝那。

  9、游荡无度。皇甫谧是武将之后,17岁已长成7尺4寸,还没有开始读书,跟姑表兄梁柳等编荆为盾,执杖为矛,分阵相刺,嬉若习兵。20岁时,仍游荡无度,犹不好学,人们都认为他痴,成不了啥大事。

  10、叔母教化。一次,同村的一个老伯送给他一些瓜果,他将瓜果敬献给叔母。叔母借机教育他说:"《孝经》说,'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你今年都已二十多岁了,仍然目不存教,心不入道,用什么安慰我?"一边叹息,一边流着眼泪说:"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从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纯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与我何有。"

  11、立志读书。皇甫谧也流着眼泪,听完叔母的教诲后,十分感痛,反然悔悟。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一个样子,不让叔母操心,并且立下誓愿,发愤读书。在叔母的帮助下,他拜同乡席坦为师,开始走上了他人生新的道路。

  奋志青年

  12、带经而农。皇甫家族到这个时候,已开始变穷,不得不靠自己经商种田维持生计。皇甫谧便一边读书,一边下地干活,干活休息时也坚持读书。

  13、时谓"书淫"。由于他手不离卷,不分昼夜,坚持读书,当时人们给他起了一个雅号"书淫"。

  14、志向高远。几年下来已养成一个习惯,除过读书、耕田,他什么也不想,什么愿望也没有。书,给了他丰富的精神营养,也使他了解了精彩的世界,看到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他暗下决心,现在好好读书,将来自己还要写书,要一生以著述为务。

  15、发愤著史。他读完《四书五经》之后,又读完《史记》、《汉书》等一大批典籍,同时他也发现了许多典籍遗留下的缺憾,有些甚至有点残缺,他便广泛涉览群书及诸子百言,二十六岁时创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帝王世纪》。《帝王世纪》载录了许多《史记》及《汉书》阙而不备的史事,弥补了很多缺憾。

  16、沈静守玄。《帝王世纪》的面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8岁时他已成为一个名声渐起的学者。这时,有人劝他修名广交,也好将来出去做官。他认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鞍掌,然后为名乎。" 初次表露了他不求仕途的隐居思想。

  17、《玄守》论世。由于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玄学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深处也有玄学思想的烙印,但他选择的不是谈玄狂放,而是隐居田中,静以守玄。30岁时,他作了著名的《玄守论》,提出了"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熟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进一步表达了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思想。

  18、曹人之梦。皇甫谧34岁那年(即公元248年),齐王曹芳正始九年冬,他做了一个恶梦,梦见他到洛阳,从太庙出来,看见很多车马,人们拿着东西向太庙献礼,说是杀了大将军曹爽。第二年,他做的"曹人之梦"得到应验,魏权臣司马懿制造了"高平陵事件",把曹爽兄弟和名士何晏、丁谧、李胜、毕轨、桓范等诛灭三族。他再一次经历了人生中最惨烈的重大动荡。

  19、返回故乡。经历了几次动荡之后,皇甫谧感到,洛阳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空气萧杀,这种萧杀的空气也弥漫到新安,已不适宜再在这里读书生活了,他日夜思念自己的故乡朝那,做梦都想回到故乡。这时,皇甫谧叔父的儿子也已长大成人,皇甫谧便毅然放弃繁华的都市洛阳和新安,一路颠簸,回到故乡朝那。回到朝那后,他看到皇甫湾已人是物非,便从什字塬东下来到现在的独店,在张鳌坡的山下购了几亩薄地,挖了几孔窑洞定居下来。

  名起壮年

  20、家势衰微。经过迁徙等来回折腾,皇甫家族大部分成员已流落定居在外地,日子也大都贫困,给皇甫谧也帮不了什么大忙,皇甫谧只好一人挑起家庭重担。

  21、躬自稼穑。为了生计,他只好自己下地,春耕秋收,夏打冬藏,日子日益见好,过上了舒心的田园生活。

  22、书台月朗。为了便于读书写作,他在离家不远处一座像麦 的小山上搭建了一座草庐,白天劳作之后,晚上到这里借用月光读书写作,完成了他的大部分著作.后世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座山改名书台山。宋代的《元丰九域志》中就有书台山的记载,民国时编修的《灵台县志》将它定为灵台八景之一,曰"书台月朗",可见由来已久。

  23、不饯梁柳。皇甫谧40岁时,他儿时的同伴表兄梁柳当了城阳太守,人们劝他为其饯行。他说,梁柳未当官时到我家里来,我迎送他时门都不出,吃饭时不过上一点咸菜,穷人都不以酒肉为礼,今天他当了城阳太守,我若为他饯行,那就是看重太守而轻视了梁柳,我心中不安。

  24、又患风痹。繁重的劳动和日夜不停的读书写作,皇甫谧体力渐渐不支,身体越来越弱,常常感到身困力乏,头晕目眩,患上了几种疾病。他经常在夜间读书,受风寒侵蚀,在44岁那年,即甘露3年,又患上了风痹症,经常关节疼痛难忍,以致左腿关节变形,左脚变小。

  25、熟知医典。由于身体有病,皇甫谧下地活动再也不是那么利郎了,他常常躺在床上反复琢磨,怎么才能治好自己的病,于是他开始钻研医道。躺在病床上他一口气读完了《皇帝内经》、《素问》、《明堂纪穴针灸治要》等一大批医典著作,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治病知识。

  26、自学成医。由于掌握了一定的治病知识,皇甫谧开始对照书本的介绍和自己的病情,给自己开了几付中药,在身上试着扎了几次针,不料,奇迹出现了,他的病情大有好转。身体的好转,使他更加坚定了学医的决心,他说:"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他又熟读了当时的大部分医学著作,并经常给周围的乡亲们看病,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逐渐成为当地一名小有名气的医生。

  27、药苑百芳。为了乡亲看病用药方便,他在自家居住的窑洞附近开辟了一个中草药种植园,种上了几十种草药,一到春夏季节,百草花开,香气四溢,乡亲们称他的中草园为"花园"。今张鳌坡塬边下的山坡上仍有"皇甫花园"遗址。

  28、以身试针。在熟读医典时,他发现《内经》、《素问》、《针经》等几种医学著作,"文多重复,错至非一",便重新整理这些著作。44岁时,他按照"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的标准,开始编著《针灸甲乙经》。为了找准针灸穴位,他在自己的身上扎针,反复试验,准确的厘定了各种针灸穴位。

  29、新增穴位。他一共厘定了349个穴位,比《皇帝内经》多出189个。多出的这些穴位其他书籍,也没有记载,全部是他在自己的身上试验而发现的。

  30、悬壶济世。45岁时,他已成为一个方圆百里很有名气的医生,周围乡亲经常找他去看病,对家穷的人还免费为他们看病送药。对于适合于针灸治疗的疾病,他针灸结合,往往产生奇效,为很多人解除了病痛,因此人们都称他为"神针"。他的足迹几年跑遍了整个陇东地区。由于他医术精湛,常常是手到病除,因此,人们都称他为"黄土医圣"。

  31、开坛授徒。这时的皇甫谧已名声大澡,很多人投到他的门下,他也收了几个学生,开坛讲课,教授学生。

  32、一拒不仕。这时,皇甫谧已成为一个著名的医生加学者,魏王召他为上计掾,举为孝廉。皇甫谧没有答应,这是他第一次拒绝朝廷诏仕。

  33、二拒不仕。公元260年,司马昭杀高贵乡公曹髦,立曹奂,是为陈留王,年号景元,这一年皇甫谧46岁。司马昭杀了曹髦,为了收揽人心,又下诏征皇甫谧等三十七人进朝为官。其他三十六人莫不毕至,皆拜骑都尉或赐关内侯,进奉朝廷。唯皇甫谧以疾困为由不受国宠。

  34、《释劝》明志。当时很多乡亲都劝他应命,他作了著名的《释劝论》,再次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为了逃避征诏,他曾又回到洛阳,到女儿山避诏隐居。

  35、三拒不仕。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建立晋朝。晋武帝继续下诏敦逼皇甫谧应诏入仕。谧上疏《计让证聘表》,自称草莽臣,辞切言至,遂被帝采纳。此后他又隐居崆峒山,继续著书立说。

  36、放歌《高士》。公元267年前后,皇甫谧的又一部历史传记小说《高士传》问世。《高士传》中所说的96名高士,全是没有做过官的富有奇节的"高让之士",是皇甫谧心中追求的邈世卓时的楷模。通过96位高士形象,进一步坦露了他淡泊名利过一辈子田园生活的高远志向。

  37、四拒不仕。拒上次征诏的一年以后,皇甫谧又被举为贤良方正。他还是没有答应。继续他田园著书的淡泊生活。他又上表向帝借书。晋武帝送书一车,他仍批阅不怠。这期间,他曾到陕西陇县的龙门洞躲避征召,至今这里还有一块"皇甫谧避诏处"的石碑。

  38、错服寒石。受社会名士服石追求长生的影响,他错服寒石散。服石之后,他经常感到身体不适,精神萎顿,痛苦不堪, 几次准备自杀都被叔母劝止,并停止了服石。后来,他总结了自己服石中毒的教训,现身说法,抨击了服石之弊,发表了《寒石散论》。

  39、《烈女》扬善。公元270年前后,皇甫谧的又一个著作《烈女传》问世。《烈女传》描写了几十位抗暴自强、守道行义的妇女形象,宣扬了公平和正义,抨击了丑恶与黑暗,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40、五拒不仕。公元275年,61岁的皇甫谧又被诏封为"太子中庶子"。皇甫谧以笃疾固辞。

  41、六拒不仕。朝廷又发诏征为议郎,又补诏为著作郎。皇甫谧都没有答应。

  42、七拒功曹。后来,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他还是没有答应。这也是皇甫谧最后一次拒诏不仕。

  功就晚年

  43、批阅不怠。这时的皇甫谧已成为年届60多岁的老人了,他仍然批阅不怠,继续著书。

  44、婴疢弥纪。随着年龄渐渐增大和长期劳累,皇甫谧身体日见衰弱,再加错服寒石散,对身体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他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体力不支。

  45、《笃终》论葬。公元278年,64岁的皇甫谧,著惊世骇俗的《笃终论》。《笃终论》中最具思想价值的就是倡行薄葬。他提出了朝死夕葬,夕死朝葬,不设棺椁,不加缠敛,不修沐浴,不选新服,殡琀之物,一皆绝之,"以籧篨裹尸"、"择不毛之地"、"举床就坑,去床下尸"、"平生之物皆无自随"、"土与地平"、"无种树木"、"使生迹无处"等主张,在当时兴盛厚葬的风气下,是十分珍贵的。他的这种俭葬观点一直影响着家乡的丧葬习俗,今天灵台地区的丧葬习俗基本还是这种简俭的形式。

  46、自传人生。279年前后,皇甫谧又一部著作《玄晏春秋》问世。《玄晏春秋》是皇甫谧唯一的一部自传体作品,对研究皇甫谧的生平历史有重要意义,可惜这部作品大部分已失传,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仅余一小部分。

  47、喜交文士。皇甫谧一生仰慕高士,对他同时代的名士也十分敬仰,与许多文人雅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辛旷、张轨、挚虞等既是他的学生,又是他的朋友。左思是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三都赋》名垂千秋。在洛阳时,皇甫谧和左思就成了朋友,左思仰慕皇甫谧的高名,皇甫谧喜欢左思年轻有才气,所以两人很快就成为忘年交。

  48、序赋《三都》。左思构思十年,写成著名《三都赋》,但未被人重,皇甫谧有名气,逐造而示之,请其为序,皇甫谧欣然而允。公元281年,皇甫谧为《三都赋》作序。皇甫谧认为赋是情感的寄托,心灵的表白,系"因文以寄其心,托理以全其制",强调思想"理"的重要性,"托理"才能写出好赋来。

  49、洛阳纸贵。在序中皇甫谧论述了《三都赋》成文的缘由及内容结构、思想内涵,总结评价了文学成就。经这么一介绍,一时间,《三都赋》名声大振,洛阳城里争相传抄,以致引起纸价上涨,留下了"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

  50、九针集萃。公元282年,晋太康三年,经十多年艰苦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正式刊行。《甲乙经》系统考证整理了针灸的穴位,对349个穴位的别名、部位、取法、何经所会、何经脉气所发、禁刺、深度、留针时间都作了具体的阐述。并对针的长短、粗细、名称、适应症都作了规范,将针的数量规范为九个,集中了针灸的精华,一直沿用至今。

  51、方灸撷英。对艾灸的穴位、方法、灸的壮数、壮的长短、粗细,灸的禁忌等也作了说明,规范了灸法灸方,对灸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甲乙经》规范和丰富了针灸医学,为针灸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针灸学的发展和繁荣。

  52、世代传承。《甲乙经》面世以后,在当时就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直影响着针灸医学的发展,唐代就将其列为太医院学习和考试的内容之一。从晋到宋的一千多年里,几乎所有的针灸书都没有超过《甲乙经》的范围,此后的所有针灸书都以此作为骨干内容。《甲乙经》刊世后就传到海外,公元七世纪,朝鲜、日本等都以《甲乙经》作为学医的必读教材,并用针灸为人医病。

  53、瞑然长逝。由于长期劳累,再加他长期患病,公元282年,一代针灸鼻祖、古代十大名医皇甫谧瞑然长逝。时年68岁。皇甫谧逝世后,万民哀痛,尽管他有遗言要俭礼薄葬,但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吊祭,为其送葬。

  54、俭礼薄葬。其子童灵、方回择以不毛之地,将其薄葬于张鳌坡原边,并不栽树木,不留封土。每到清明节,人们都情不自禁地到坟前祭奠添土栽树,在原封土的地方垒起一个高大的坟堆,怀念这位伟大的先哲,皇甫谧墓才有今天的样子。故乡的人们世代相称皇甫谧古墓为"皇甫冢子"。宋代的《元丰九域志》对皇甫谧古墓就有记载。上世纪60年代被甘肃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5、祭扫英灵。时至现在,国内外好多文人雅士、政府官员、针灸大师仍然不时到其坟前举礼凭吊,祭奠扫墓,悼念英灵。

  56、黎禋先贤。2006年9月20日,在皇甫谧故里今灵台县举办了中国·灵台中医针灸国际学述交流大会暨皇甫谧文化艺术节,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针灸鼻祖。

  57、子守父操。皇甫谧有两个儿子:童灵,史书未见记载;方回,少遵父操,兼有文才。永嘉初,征博士,不起,曾避乱荆州,闭门闲居,蚕后而衣,耕后而食,先人后己,尊贤爱物,为刺史陶侃所敬。后王翼大行诛戮以立威,以方回为侃所敬,收而斩之,荆州百姓,莫不痛哭流涕。

  58、针灸靡世。现在针灸医学已风靡世界,传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针灸热长盛不衰,针灸诊所及研究机构遍布全国。一直不信任中国中医的欧美一些国家也兴起了针灸热。上世纪70年代随尼克松访华的一名美国记者在北京患疾后用针灸治疗立见奇效,回国后写了大量的文章介绍针灸,称赞针灸的神奇。

  59、薪尽火传。至今,灵台地区仍把扎针、艾灸、拔火罐等古老的治病方法作为传统的治病技术,仍然沿用,乡间诊所到正规医院,随处可见这种治病方法。古老的针灸术,已列入省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加以保护和传承。

  60、奥秘神奇。针灸医学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发展,我国中科院院士、神经生理学专家韩济生用西医理论已找到了针灸刺疗的科学依据,而起关键作用的是人脑中两种物质叫脑啡呔和GCT,解开了针灸医学的神秘面纱。

  61、"耕读"传家。纵观皇甫谧的一生,莫不过于"耕读"二字,"耕读"已成为灵台地区的一种生活习俗,几千年来长传不衰。至今人们仍然以耕读传家,教育后代。

  62、遗迹遐存。灵台大地上还留下了许多皇甫谧的遗址和遗物,这些遗址和遗物承载着古老的皇甫谧文化世代相传。灵台人民经过艰苦努力,使这种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皇甫谧文化园初成,各种设施已经齐备。路以石砖砌面,迂迦通达,直追皇甫先贤顽强奋斗的足迹;花以药树掩映,遐静生动,存留皇甫先贤造福人类的精神。但愿皇甫先贤奋斗不息、造福人类之精神与灵台大地万古长存!愿皇甫先贤护佑各位领导及朋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