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舟次感成

百科

《水调歌各扩独头·舟次感成来自》是清代诗人蒋却服调件待士铨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抒分离别居痛苦,写的尤为凄楚;下片抒夫妻相思之情,从时序落笔,言时时相思。此词多次使用比喻手法,贴切、自然,富有较强的表现力。

  • 作品名称 水调歌头·舟次感成
  • 创作年代 清代
  • 作品体裁 词
  • 作者 蒋士铨
  • 作品出处 《铜弦词》

作品原文

  调歌头·舟次感成

  偶为共命鸟,都是可怜虫。泪与秋河相似,点点注天东。十载楼中新妇,九载天涯夫婿,首已似飞蓬。 年光愁病里,心绪别离中。

  咏春蚕,疑夏雁,泣秋蛩。几见珠围翠绕,含笑坐东风。闻道十分消瘦,为我两番磨折,辛苦念梁鸿。谁知千里夜,各对一灯红。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又名《元会曲》《凯歌》等。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下片十句,皆四平韵。另有偷声、添字、减字者,皆为变体。

  2.共命鸟:一来自身两头之鸟,《杂宝藏经》谓之共命鸟,《阿弥陀经》谓之共命之鸟。《翻译名义集》云:"《杂宝藏经》:'雪山有鸟,名为共命。''一绝采三袁底升减第身二头,识神各异,同共报命。'"

  3.可怜虫:这里指遭遇困难的人。《企喻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4.秋河:萧纲《七励》:"秋河晓碧。"秋河为秋夜的银河,为牵牛织女二星隔离之处,故作者联想及之。

  5.春蚕:指唐代诗人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吟哦这动人心雁的情诗,表达词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疑夏雁:盼望雁捎书信,而夏天无雁,故云疑。

  6.泣秋蛩(qióng):谓位如秋蛩之鸣。

 推合诗吗钢技厚 7."几见"句:几见,几曾见过,意为从未见过。珠,珍珠。翠,悲翠。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依旧有翠绕珠围。"形容女子服饰华丽,也比喻随侍的女子很多。这里谓妻子终年360百科操劳,未曾过上富裕的日子。

  8.两番磨折:按作者在京官翰林院编修,丁母忧,服除,力疾人都补官,逾二年,记名以御史用,未几仍以疾乞休。两番磨折,指两次乞归。作者在仕途上的两次折磨,也引起了妻子为自己而担心。

  9.梁鸿:东汉人,有贤妻孟光,夫妇相敬重有礼。作者以梁鸿自比,言外即以妻子比孟光。

白话译文

  我俩婚后既像一对同命鸟,又都是两条可怜虫。妻子思念我的热泪就像秋天的银河,一点一滴尽洒在东方的天空。十年来妻子一直独守空楼作新妇,九年里我却一直在天涯漂泊,如今妻子已憔悴得首如飞蓬。年月时光在愁病里度过,烦乱的心绪一直在离别痛苦的缠绕之中。

  咏春蚕之句以寄思,疑鸿雁传书以见情,泣秋蛋之鸣以抒发心中的悲痛。谁又曾见过医什黑错格毫之山,我的妻子过着珠围翠绕的富裕豪华生活,满脸笑容地沐浴着春风?听说她如今已十分消瘦,因为我而受了两次折磨,辛苦地操持生活,还要牵挂着我这位梁鸿阻切响强安待举。谁能想象我俩今夜远隔千里,为思念对方却各自默默地对着摇红的弱亮灯火!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清乾隆十九年(1来自754年)十月南归途中。蒋士铨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二月聘张氏,同年十一月成婚,此后常年在外求学、游历,与妻子相聚七探油顺外律问时日甚少,175360百科2年(清乾隆十七年),其长子蒋知廉出生的消息胜需也是在旅途中才得知的。词人浮舟秋河之上,念及爱妻千里之远,不禁鼻酸眼热,写下这首词。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起首直抒胸臆弦线,词语如话。"偶为共命鸟"句度突领首加答房影群,点明怀妻的主旨。次句"都是可怜虫",一声凄楚的哀叹,为全词定下了悲苦的基调。这两岩品律个备句是把全词的纲。"泪与秋河具女配相似,点点注天东",从中好底期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涕泗横流之态:词人凭舷而立,秋水生,触动了离愁,一时心绪万端,百感交集,禁不住热理维泪横流。泪是内在又普剂地情感的外化之物,是词人至性深情的体现。

  "十载"三句,是"可怜虫"的具体内容,也是引起词人下泪的痛苦之由:十年中有九年劳燕分飞,天各一方,这种压抑人性的痛楚生活,使得这对夫妇容颜憔悴,发如枯草。"十载""九载",说明时间的绵长;"楼中" "天涯"相价材律集出步图字危望对,强调空域的遥远收抓交画动马。时空阻隔,聚少离多,十载人妻,犹谓"新妇",其间包含了多少潜台词让人去品味,去联想。出语极平凡,亦极沉痛。

  "首已似飞蓬",侵秋路称立是外在形象的描写,又请补基是内不心理的刻划。《诗经·卫风·伯兮》篇:"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是女子怀人时的呢掉材场探氢心曲流露。词人在这里道损本同帮试船界双关夫妻双方,既是词紧后候土人的自画像,亦是为妻"白描"。

  "年光愁病里,心绪别离中",长期离别相思的煎熬,使词人愁病缠身,度日维艰,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带来不堪忍受的痛苦。两句承上三句而来,用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词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咏青蚕,疑夏雁,泣秋蛩",九字生边讨晚过动地传达出词人相思的情状。古典诗词中这样的用法俯拾皆是。值得注意的是词人选用了"夏"字作定语修饰"雁"。雁是秋天的物候特征,夏天哪有雁。词人目击飞鸟,以为鸿雁来临,全然忘却这是无雁的季节,求督然块北转建室二受正是在心理作用下产生的幻觉,由此可见词人的相思之切,"泣秋蛩",抽泣之声犹如凄凄切切的秋蛩鸣叫。吟诗寄慨,睹鸟为鸿,非但未使词人的心灵得到慰籍,反而徒增哀伤,痛极下泪。这里的春,夏,秋,表明词人一年到头都为相思所苦,见出词人的情之真,情之深。

  "几见珠围翠绕,含笑坐东风",笔锋一转,传出对妻子的歉疚之情。珠围翠绕,指雍荣华贵的生活。"含笑坐东风",是心情舒畅的神态。这九字是全词唯一的一点亮色,语言疏朗而明快,但前面加上"几见"两字,使这点亮色掩饰无余,化为乌有。

  "闻道"三句,写妻子的深情深意。妻子虽然屡受折磨,消瘦不堪可痴心如故,不改初衷,憧憬着能有一天,像梁鸿孟光一样过上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谁知千里夜,各对一灯红",多情伤别,日夜萦怀,坐对残灯之前,心驰千里之外。这两句所表达的意境和姜夔"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的词句相同,凄清孤寂之至,含无限感伤意。

  全词以共命鸟,可怜虫两个意象为经纬,纵横交织,可怜之中见出共命之深情,共命之中见出可怜之情状;语语含怨,满纸凄凉;语言质朴,情意真切。不过,以长调写《水调歌头》之题,竟无一景语渲染、映衬,一味铺叙,直抒胸臆,终嫌含蓄不够,韵味不足。

名家点评

  近代词人、学者谭献《箧中词》:生气远出,善学坡仙。

  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丁放《从来只有情难尽 历代爱情诗名篇赏析》:这首词虽用典故,但语言相当通俗,是一首"语语都在目前"的佳作。

作者简介

  蒋士铨(1725-1785),字心馀、清容、苕生,号藏园,江西铅山人。乾、嘉时期一位有影响的诗人,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乾隆三十二年(1757年)进士,投编修。工诗、词、剧曲,词格与陈维崧为近。著有《铜弦词》。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